深入开展听课活动的几点对策

时间:2022-06-04 08:53:51

深入开展听课活动的几点对策

摘 要: 听课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听课活动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重听课轻评课的问题,制约了听课作用的发挥。本文探讨了深入开展听课活动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听课活动 继续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为推进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重要方式的听课活动,受到各类学校普遍重视并被广泛开展。实践证明,听课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共发展。由于听课活动的全员参与性强,影响因素多,活动与组织过程复杂,因此,当前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重听课轻评课的问题,制约了听课作用的发挥。深入开展听课活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深化对听课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对听课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局限于宣传手段和某个时期,应在持续活动过程中不断深化,使广大教师通过切身体会,以更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首先,听课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更加开放,“教”与“学”的矛盾也更为突出。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当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的时候,教师们就会感到茫然、困惑和能力不足,因此,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探讨便成了解困的最好路径,相互听课也就成为了推进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听课活动是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方式。立足任教学校,教师开展听课活动与校本研修,实现了课程改革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行,获得了较好的培训实效。在听课活动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将自己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中,通过对授课教师和自身教学行为的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索,以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在持续的听课活动中,所有参与教师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与发展,费用低且效果好,是其它培训方式难以做到的。

最后,听课活动是教师群体“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机制。听课活动为教师共同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之间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具体把握有很大差异,这就为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与促进提供了现实可能。在听课活动中,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听课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授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参与评课,发现并改进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对教育规律的把握更为准确。

二、准确把握听课活动的基本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听课活动能否做到全员参与,直接关系到这项活动的实施效果的好坏,也是活动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听课活动坚持领导带头,教师全员参与,就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听课氛围。保证听课活动全员参与,除制度约束外,还应与教研活动和教师考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激励约束机制,防止这项活动出现时紧时松的现象。一些教师之所以不愿参与听课活动,一方面对听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向他人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担心授课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影响自己在教师中的形象,因此,对这项活动表现出了一定的消极情绪。

2.双向交流原则。听课者与授课者在听课活动中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不是听课者处于主动地位,也不是授课者处于被动地位,二者地位完全是平等的。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不仅要在评课者之间交流,而且评课结果也需要反馈给授课教师,使授课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双向交流的结果,使每一位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都成为受益者。

3.多样化原则。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目的的不断转变,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课型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客观上也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因此,听课活动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凡是以课的形式来组织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列入听课范围。例如新授课、总结分析课、多媒体演示课、课外指导课、实验课等都可以听。

4.全面性原则。教学是师生双方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及课堂都是听课所要关注的内容。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现象,包括好的和不好的表现,都要进行听课记录。听课不仅要重“听”,而且要重“观”,通过“听”与“观”的结合,分析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先进,教材处理是否得当,教法运用是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课堂秩序是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还是“虚假的繁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都得到了发挥,学生的思维是积极活跃还是消极被动。

5.听课与评课相结合的原则。评课是听课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听课目的的关键所在。听课是评课的基础,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致的评课工作。从听课到评课再返回到教学实践,才能达到听课的最终目的。通过评课,才能发现教学过程中个人或集体存在的问题,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听课也只有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完善并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实践中要改变重听轻评,听而不评,评而不深的肤浅做法。

三、努力消除听课活动的种种阻力

1.教师心理因素产生的听课阻力。传统的以考核为目的听课,仍然对当前听课活动有着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担心自己在授课过程中表现欠佳,同时担心在评课中他人对自己评头论足,还有的教师碍于面子不敢交流,心理上的压力使得这部分教师不欢迎听课活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消极情绪。对听课活动重要性宣传不足,活动的组织实施缺乏科学性,没有一个好的阶段性的活动效果,也容易使教师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到活动的深入开展。

2.不同学科之间的听课阻力。有些教师认为,听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应该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听课活动也就应该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之间进行。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听课,由于缺乏对授课内容的了解而少了听课兴趣,也就直接影响到了教师参与听课的积极主动性。

3.部分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内在需要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起着主要作用。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种责任感,十分注重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结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养也才能得以提升。少数教师自我要求不高,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看不到听课活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认为听课活动是在浪费时间,耗费精力,对听课消极参与,流于形式。个别教师的消极情绪也很容易传染给其他教师,影响他人的参与积极性。

四、全面完善听课活动的组织对策

1.明确听课目的。传统听课以教师评价与考核为目的,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消除教师对听课活动的抵触情绪和心理顾虑,要特别表明这项活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与教师考核评价无关。在掌握教育规律和运用教学技能方面,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足,听课的目的就是弥补教师在某些方面的欠缺,使其得到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需要。其实,授课不是在表演,听课也不是在找不足,授课活动中好的表现和不好的表现,对改进教学都是有价值的。听课目的明确了,教师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调动起来。

2.营造听课氛围。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场所。听课活动要实现“大面积”和“多方面”提高活动效果,必须营造一个领导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健全听课制度,强化听课宣传,形成一种以人为本、互相关怀、利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听课文化,为听课活动提供保障。教师之间对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与沟通,实现了以活动促交流,以交流促教学,以教学促发展,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拉近了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教师群体的和谐与共同成长。

3.健全听课制度。制度对听课活动起着规范、指导作用,对教师起着约束作用。许多学校虽然建立起了听课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健全,难以保证听课活动的实际效果。听课制度应涵盖活动计划、活动组织、听课与评课、交流与反思、讨论与研讨、评价与激励、条件与保障等各个方面,活动中还要定期检查听课制度的落实情况。听课活动要纳入教师管理与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要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使听课在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4.强化评课环节。听课活动主要由听课、评课、反思、实践等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听课是基础,评课是关键,反思是重点,实践是目的。评课是当前听课活动的薄弱环节。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只有进行科学的评课,充分的交流与研讨,才能形成反思并返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最终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评课不是“评人”,而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讨论中观点可以“冲突”,争论可以“激烈”,必要时可以邀请学生加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为减轻授课教师的心理负担,更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也可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由一名教师主动承担授课任务,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深度评课。

5.开展校际交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是听课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举措,对完善听课活动是十分有利的。教师通过“走出去”进行校际交流、观摩与研讨,可使听课经验得到共享,以完善听课制度,借鉴他人的活动做法。另外,学校通过“引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活动引领”,以及时解决听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新理念、新思想,增添听课活动的新内容。

上一篇:善用标签,正面评价 下一篇:影响中职生就业的主体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