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邦周年祭

时间:2022-06-04 06:53:20

2月3日,是台湾歌手潘安邦辞世一周年纪念日,一年前的今天,上午8时57分,潘安邦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海峡两岸不知有多少人扼腕,多少人唏嘘,一个年仅52岁的鲜活生命,一个身材挺拔、模样英俊、风度翩翩,唱着动听的校园民谣,驰骋华人歌坛的白马王子,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因为与全国的一段难解情缘,潘安邦的辞世,带给人更大的沉痛和不舍,特别是那些曾经受惠于他的台湾籍老兵以及他们的家庭……

《外婆的澎湖湾》背后的故事

《外婆的澎湖湾》是早期进入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之一。1984年,来自香港的歌手张明敏,在央视春晚的舞台,演唱了4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垄上行》、《乡间的小路》和《外婆的澎湖湾》,张明敏一夜走红,一下子成为全国闻名的香港歌星。这之后的几年里,在大陆人的印象中,张明敏的名字就和《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紧紧联系到了一起。直到1989年,潘安邦将这首歌曲再次搬上央视春晚舞台并重新演绎,人们才终于知道,原来这位来自台湾的歌手,才是这首耳熟能详歌曲的原唱者和首唱者。

《外婆的澎湖湾》是台湾作曲家叶佳修为潘安邦量身定造的,叶佳修曾说过:“这是潘安邦的故事,也是我第一次写别人的故事。为了潘安邦的第一张专辑,我们谈了一个下午,他把他一生中认为最重要的事都告诉了我,包括他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事。我觉得这种祖孙之间的情感很特别,所以就写了这首歌。”其实,在此之前,叶佳修根本没有去过澎湖,完全是根据潘安邦的诉说及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创作了这首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首完全属于潘安邦个人的作品,是一首凝结着亲情回忆的经典歌曲。这也正好诠释了《外婆的澎湖湾》虽被无数歌手演唱过,但只有潘安邦才能唱得最动人的缘故。

据说,拿到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后,潘安邦就迫不及待地给自己在澎湖的外婆打电话,情不自禁地在电话里唱起了这首歌。而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外婆的激动。这首歌曲录制完成后,成了1979年潘安邦首张个人专辑的主打曲,他更因为这首歌而一炮走红,成为当时台湾流行乐坛的当红小生。

成名后,潘安邦重回澎湖演出,在小时候与外婆一同观影的戏院里,现场将这首歌曲献给了自己的外婆。那一刻,台上台下情景之感人,完全可以想象。

走上央视春晚舞台

1989年,潘安邦在全国的推荐下,成为继1987年的费翔、1988年的包娜娜与万沙浪之后,走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台湾歌手。或许有人会问,全国是什么样的一个团体,居然可以推荐上春晚的人选?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在那个年代,两岸沟通的渠道有限,而全国作为一个台胞民间组织,恰恰在当时扮演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那年的春节晚会上,潘安邦演唱了《外婆的澎湖湾》和《跟着感觉走》这两首台湾校园歌曲。实际上潘安邦为这场演出准备了3首歌,另一首是《太阳与月亮》,选择这3首歌是因为它们在潘安邦的演艺生涯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记得当时,他身着白色的斗篷,上面绣着的盘龙图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英俊帅气的形象,令荧屏前的大陆观众眼前一亮。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民众已经开始接触和喜欢上了台湾校园歌曲,它的清新、活泼、雅致、跃动,无一不使刚从“”走出来不久的大陆民众耳目一新。而潘安邦的“小调”堪称经典,无疑为这股台湾校园歌曲风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台籍老兵返乡集资义演

1989年央视春晚舞台上,还有这样动人的一幕:当潘安邦演唱完《外婆的澎湖湾》,当时就在现场的全国副会长、台湾省籍老兵返乡探亲协进会会长徐兆麟和另一位澎湖籍老兵热泪盈眶。徐兆麟更是激动地走上舞台,深情地对潘安邦说:“我是台湾新竹人,离开家乡42年了。我听到你唱歌,非常想我的父亲,非常想回台湾去。我希望你能给我父亲带好,祝我们台湾的乡亲们都好。”潘安邦答道:“我回去一定把您的问候带回去,希望您很快有机会回到新竹去。”说完,两人热情拥抱,泪洒现场。

当时,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刚刚开启,随着台湾老兵返乡潮的涌来,也勾起了滞留大陆台籍老兵的思乡情。当时大陆尚存的1200余名台籍老兵,已经离家40余年,迫切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返乡探亲,毕竟他们已经鬓发斑白,垂垂老矣。于是,台湾省籍老兵返乡探亲协进会应运而生。挟海内外舆论之东风,协进会为推动台籍老兵返乡,争取他们的权益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组织两岸歌星联袂公演,为老兵返乡集资赞助。1990年4月下旬,全国、《中国日报》及中央电视台决定联合主办“现代之星”演唱会,首次为台籍老兵返乡探亲集资公演。

在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协进会会长徐兆麟表示:“去年12月12日,台湾当局同意台籍老兵返乡定居,但目前对探亲一事仍不见松动。尽管已经有条件地允许回去,然而在费用问题上尚无承诺。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会及各有关部门为了帮助他们返乡,想通过海峡两岸文艺界的演出为之集资。这完全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因此,也希望其他各界人士能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密切两岸的交往,以早日实现老兵返乡的夙愿。”

此次专门为返乡台籍老兵筹集资金的义演,得到了两岸演艺界的积极响应,参演的大陆歌星都是海内外歌迷所熟悉的,可谓阵容强大。几位台湾歌星特意从对岸赶来参加演出,分别是潘安邦、顾其华、兰丽婷和涂佩岑。要知道,在当时,他们来大陆参加这样的活动,是要冒着一定风险的。但是,他们凭着金子般的一颗爱心,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在两岸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演出十分成功。北京展览馆剧场,从4月25日至28日连续公演4场,场场满座。演出募得的款项全部用于协助老兵返乡。这是两岸演艺界和民众共同携手的拳拳之心最为灿烂的升华。潘安邦们,在大陆台籍老兵返乡路上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这也是令他们终身都难以忘怀的。

人眼中的小邦

在人的眼中,潘安邦不仅仅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青年歌手,而且就像一个招人喜爱的邻家男孩儿。笔者所在的《台声》记者去采访时,潘安邦正准备去参加春节晚会的彩排。他高高的个子,身穿海蓝色西服、雪白仔裤,形象英俊、风度翩翩。记者刚一自报家门,他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握着记者的手说:“《台声》,我看过,我很喜欢,欢迎你们来采访。”那时的《台声》还是繁体字竖排印刷,是大陆唯一一份由居住在大陆的台湾人办的对台公开刊物,以“沟通海峡两岸,表达台胞心声”为办刊宗旨,力求用台湾同胞听得懂的语言撰文编排,潘安邦感到亲切,也应在情理之中。

据负责接待的同志讲,潘安邦外表温文、儒雅,性格幽默、开朗,作风严谨、敬业,待人真诚、热情、谦和,而且普爱世人,有责任心,不愧是演艺圈中德艺双馨的好歌手。因为熟了,人都亲切地称他“小邦”。

潘安邦当时虽然已经有十几年的歌坛经验,但他非常看重这次演唱。为了能够在春节晚会上唱好这几分钟的歌,他到北京后,既没有欣赏古城的市容,也没有去游览名胜古迹,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认真排练。有时只是一个小小动作,他也要对着镜子反复练上几十遍。央视的彩排,他总是按照导演要求,准时到场,认真的在后台做演出准备,每一次都以饱满的热情登台亮相。他那动情的歌声即使是在彩排现场,也总是能赢得赞赏的掌声。潘安邦那时的心愿就是希望他的歌能给大陆观众留下美好的记忆。

潘安邦祖籍浙江,是将门之子,他的祖父参加过北伐,父亲是著名的抗日将领。但与他相处,丝毫感觉不到出自豪门的傲气,更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他平易近人,很好相处。闲暇时,他会给你讲家长里短:谈外婆,谈奶奶,谈父亲,谈母亲,谈自己怎样把他们的故事融进了自己的歌。让你能够感觉到他的那份诚恳,他是那种用心去唱歌的歌手。

一年前,在全国举办的纪念鲁迅挚友许寿裳先生的追思会上,全国会长汪毅夫在发言中说过这样的话:“许寿裳先生是为台湾而来,为台湾而死的人,是死于台湾、得永生于台湾的人。台湾人知恩感恩,重情重义。台湾人将永续记住许寿裳的名字和他为台湾所做的一切。”潘安邦何尝不是如此?

远去的那“两对半”脚印

2011年,适逢全国成立30周年,经与央视导演反复协商,决定邀请潘安邦来京参加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同胞同心·乡音乡情——庆祝全国成立30周年文艺晚会”,而且计划在“两岸情”一节中,结合台籍老兵返乡的情节,请他再次唱响《外婆的澎湖湾》。但是,电话那头传来的讯息是:“最近身体有点状况,待身体恢复后,的活动我一定参加。”

依我们人对他的了解,他这样说绝不可能是婉言推辞,只能是身体确实抱恙。为此,我们不得不改变了演出计划,彼此都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尽管那次的晚会也很成功,但是,在我们策划人的心底,总觉得如果潘安邦参加,一定会是锦上添花。我们期待着他早日痊愈,重返舞台,毕竟他有过大病一场之后复出的经历,但万万没有想到,传来的消息竟然是“因肾脏癌引发肾衰竭猝逝”。

潘安邦就这样走了。一年了,或许留在澎湖海滩上的那“两对半”脚印已渐行渐远;斜阳或许映得蓝蓝的海水变了颜色;椰林和沙滩上也再没有“我”和外婆携手的欢乐……但在外婆的澎湖湾里,优美的歌声将永远留在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记忆里。

小邦,请带着我们的思念和祝福,且行且歌唱。

上一篇:用零距离的笔墨,找寻最真实的年味 下一篇:从几起案例看记者如何避免新闻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