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的音乐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时间:2022-06-04 05:17:39

跳动的音乐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摘 要】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探索,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改革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努力改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音乐课上,让学生会真正的爱上音乐,在音乐中感受更大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激励;多元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器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各个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对改善记忆有着极显著的效果。

一、探究问题

通过课堂上发现学生大部分都非常喜欢上音乐课。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道破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只有激发起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愿意学、乐意学,学生不仅会唱“do、re、mi”,还让那些神奇的“小蝌蚪”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有感才有受,才能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无穷乐趣,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感受到美的熏陶。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音乐课呢?

二、激发兴趣

音乐课上,老师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角色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兴趣和表现欲望。通过这种新颖的课堂创设,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所以,音乐课可以给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在教《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按照教材的安排,讲了乐理知识,又给学生讲解歌曲的大概意思,歌曲的演唱技巧等,最后教唱歌曲。其实,当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这些调皮的同学早就坐不住了,不是窃窃私语,就是趴在课桌上休息,至于老师讲什么一概不知。学歌曲也是心不在焉的唱。当我提问学生时,对学生较多地是指责和批评,“你唱的是什么,这样的歌能听吗?” ……这样的批评对中等以上同学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差一点的学生造成了心理恐惧,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导致学生不想上音乐课,甚至讨厌上音乐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先创设他们都熟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之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近音乐,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一种抽象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语言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同时又不确定,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学生年龄虽然小,但想象力却很丰富,这个阶段用音乐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十分重要,音乐课中使用的音色和节奏,千差万别,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因此,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和创造也不同,作为教师就要根据课的内容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给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的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建立激励机制,推行多元评价

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强化因素,这是激励教育的保障。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学业生,首先不要伤害其他的自尊心,要先看看他有哪些方面表现很好,值得学习,再提出不足,需要注意的地方,怎样改才会更好。慢慢的学生在评价时能从优缺点两方面入手,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如:你唱得很动听,声音很美,像小鸟一样,但表情如果再美一点,身体动起来就更好了。这样不但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宽容、尊重别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并告诉学生要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增强自信心。在得到肯定以后增强了自信,可能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学生学习成长手册上的“师生互动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平台,把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和他们的进步写在上面,不仅让学生本人,也让孩子的家长受到鼓舞。有的学生写道“老师感谢你教会了我吹口琴!”、“我喜欢表演小品,希望当主角!”“下次班级唱歌让我当领唱哦!”这些对老师也是一种激励。

五、研究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要不断探索,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改革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努力改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的音乐课上,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爱上音乐,在音乐中感受更大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祖超.论文《教育激励理论探讨》(网络)

作者简介:

孟萱,(1976.6~),山东青岛人,1995年毕业于青岛艺术学校音师专业,陆续取得了青岛大学音乐学专科及青岛继续教育学院音乐学本科学历。在区级的各项教学比赛中获奖三次,撰写的各项论文分获全国,省,市一二等奖。

上一篇:论“先放后收”语文课堂模式 下一篇:少儿频道不能办成“少儿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