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导学案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6-04 03:35:42

编写导学案的几点体会

摘 要:“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导学案编写;几点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10-01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具体体现在6个方面

1、高中数学增加了选择性 选择性是高中数学的基本理念,是高中数学课改的最大变化。选择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2、高中数学新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强调新概念产生的背景。强调体会概念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强调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

4、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是课改的最大变化 好的导学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知识技能的过程及形成。

5、关注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6、围绕课程主线 函数主线,运算主线,几何主线,算法主线,统计概率主线,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结构

学习引导+问题引导+总结引导+拓展引导,或者是: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当堂检测。

三、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2、引导性原则 要以学案为载体,引领学生读教材——能读教材,会读教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差异性原则 要关注每位学生,承认差异。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使用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阶段性原则 在数学学案中,第一阶段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外,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数学书,第二阶段就要深入了,要有启发性。第三阶段要总结提高。更多的是提纲式,以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5、系统性原则 要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网络。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6、实用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注重课堂学习的实用性,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7、有效性原则 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从教师课堂教学出发,一定要让学案在 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效果。

四、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忽视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思想 作为教师要整体把握课程,将高中数学系统化,结构化,将主要脉络搞清楚,紧紧围绕数学的核心思想教学。不要一点一点抠知识,一道道做题。把知识搞的七零八落。

2、习惯性拓展和加深内容 防止这种现象,就要了解教材意图,把握好尺度,不能看到某个概念,就凭借自己的经验向学生抛内容。

3、对一些内容期望一步到位 在课标中,对内容的安排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这是重要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重要的知识往往反复出现,函数就是这样的知识。

4、勤快的老师培养了懒学生 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学习者的自主思考。教师要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发展空间,真正的好导学案要善于给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善于发动学生讨论甚至争辩,在学生自主选择肯定或否定的时候,教师冷静的观察,扑捉有意义的内容。适时的点评,点拨,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度评价下增加兴趣,持续学习,赢的高效课堂。

五、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上一篇:Unit 1 My name’s Gina 全单元教学设计 下一篇:“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