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时间:2022-06-04 01:44:33

将地理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国政府很重视环境保护,我们要把对环境的保护和环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教育给每个学生,并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和研究对环境影响的原因。

关键词:环境问题 水资源 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69-01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始,从中小学抓起。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1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

诸如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家乡淮安的情况。根据周围环境表明,长期堆放在公路上的垃圾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专家们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至63.5亿,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 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

1994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我国54个大中城市进行酸雨监测,结果发现有45个城市有酸雨现象(大量以煤、石油天然气为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并吸收水份,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水而降下 来,就形成酸雨),占抽查总城市数的80%以上。

3 可组织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所在县市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两岸农田水毁面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我省西部地区)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等。

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如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4 对环境保护事业和工作,深入校园,广为宣传

可由学校请当地环保战线的专家或工作人员做报告;也可师生动手,利用幻灯、黑板报、图片展、风光纪录电影、说唱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政府关于环保方 面的方针政策,宣传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美化环境的重大作用及国际上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等。如此众多的形式都是因地而异地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法。

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倡导同学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人人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丁卫东.课堂的提问艺术[J].教育时报.

[3]王恩勇.人文地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让绘画成为幼儿展现创新梦想的舞台 下一篇: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