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时间:2022-06-04 10:12:59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及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式,以期能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评估、指导和检查学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6-0054-02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全社会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建立一个相对科学完整、导向明确,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便于操作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照势在必行。只有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使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大学生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其质量的优劣需要评估,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其价值在于:填补了量化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空白,使评估由定性转变为定量;有利于政府制定相应宏观决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用人单位降低招聘成本,减少人才流失率,提高单位凝聚力和经济效益,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促使高等院校按市场需求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规避就业风险,不断提高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爱岗敬业,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1]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确立的原则

就业质量是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从微观角度审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总体就业率、人职匹配率、职业适应性、物质及精神待遇、毕业生主观满意度等因素。从宏观层次上探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基于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的复杂性,确立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道德文化传统,涵义明确,测算方式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指标要能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并与现实世界相符,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2.全面系统原则。设计的指标体系要能基本反映毕业生就业运行和发展态势,能反映出毕业生就业主要过程和主要层面的实际情况,以便开展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设计的指标既要各有侧重、相互分工,又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3.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原则。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计量在考虑客观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究竟是以主观指标为主还是以客观指标为主,需要根据国情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劳动立法还不够健全,因此,主要依靠客观指标来描述和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则比较合理。

4.简明实用原则。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方便实用,符合情理,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指标的代表性和易获得性,避免繁杂、难以操作。

5.超前性原则。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会不断提高,内涵也会日益丰富。所以,设计的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便为管理层决策和调控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2]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权重

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借鉴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通过文献资料探讨和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调查访谈,采取CIPP评价模式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四个维度,编制“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问卷”进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出二级指标因子,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完整性、可行性的原则,来研究和确定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背景、投入、过程、成果四个维度的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就业工作背景维度上有四个因子:就业工作指导思想、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在就业工作投入维度上可用三个因子来加以描述,即:就业工作条件、就

业工作经费、就业工作人员;在就业工作过程维度上有五个因子:以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市场开拓、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管理;在就业工作成果维度上有四个因子:就业工作效果、社会评价、就业工作研究、就业工作获奖情况。就业工作背景维度权重为0.2,就业工作投入维度权重为0.25,就业工作实施过程维度权重为0.4,就业工作效果维度权重为0.15。

所以就业工作质量评价的指标构建有四个维度,以及16个主要因子,可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参考。16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的最终权重如下:(1)背景维度4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指导思想0.02,组织领导0.08,机构建设0.04,制度建设0.06,合计0.2;(2)投入维度3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队伍0.10,就业工作经费0.05,就业工作条件0.10,合计0.25;(3)实施过程维度5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改革0.10,就业指导课程0.10,就业市场开拓0.05,信息服务0.05,就业管理0.10,合计0.4;(4)成果维度4个一级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就业工作效果0.05,社会评价0.05,就业工作研究0.03,工作获奖情况0.02,合计0.15。

“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采用百分制,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得分在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3]

本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并不只是出于考核和评价的需要,也可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发展方向的指引,从工作目标的制定到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都提供了多种思维角度。因此,该指标体系可以给高校就业指导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并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价自身工作效果,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改进就业工作。

[1]傅忠道.构建大学生就业新机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2]周睿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

李霞,1967年生,四川资中人,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试述俾斯麦结盟体系形成、调整及其解体 下一篇:工科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