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调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04 09:46:33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调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的调控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17 例分别给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依那普利,持续治疗9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的预后疗效。结果:治疗组血压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显著缩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效果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脑卒中;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30-01

脑卒中(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属于起病突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脑血管疾病病人因内外部诱发因素导致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突然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文献研究提出,高血压与脑卒中关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血压偏高、血压波动幅度较大也是影响脑卒中预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急性期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15%[1]。本研究旨在研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的调控效果,以便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转归进程与临床预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 2011年3月我院急诊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17 例,包括男69例,女48例,年龄56~68(63.50±5.32)岁。所选病例均符合1991年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标准,入院颅脑CT检查脑出血,血压高于140/90mmHg。本组病例排除合并呼吸系统严重感染、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心肾功能障碍患者。依照入院次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57)与观察组(n=60)。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每日早餐后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瑞舒欣,鲁南制药集团),5.0mg/次,如2周内未降至正常血压水平,酌情增加至2片(10mg);对照组早晚口服依那普利各1片,5mg/次。两组患者持续治疗9个月。

1.3观察指标:用药前、服药4周后测定偶测血压CBP,并作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记录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血压变化、组间血压等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IMT和斑块大小变化:从观察指标比较来看,两组用药后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值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血压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显著缩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显著降低(P<0.01),但斑块面积变化不显著,见表1、2。

2.2其他预后情况:用药后,治疗组有2例(3.51%)出现恶心、心悸等症状;对照组有6例(10.00%)出现眩晕、恶心、心悸、头痛等症状,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6例、7例突发急性脑梗死,抢救及时,未发现死亡病例。

3讨论

卒中后血压偏高或血压波动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为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缺血性卒中后将血压稳定于较理想的范围内,有助于缓解卒中后病理生理改变带来的级联损害,同时保证脑灌注及缺血区周边的血供。因此,采用具有平稳降压疗效、随卒中急性期变化进行稳定调整的血压药物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极为重要。

由于血压的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特征,因此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疗效较为客观、全面[3]。本研究中治疗组服用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于第三代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左旋对映体,其钙拮抗剂活性是氨氯地平的2倍,是右旋对映体的1000倍。药效学研究发现,左旋氨氯地平清除半衰期长达49.6h,生物利用度为64%,具有口服吸收缓慢、药物控释效果,达高峰血药浓度约12h,这就可以很好地保清晨服用的左旋氨氯地平可达到缓和、持久的降压作用,避免了其他拮抗剂每日多次投药以致血药浓度的快速波动出现的扩血管效应,并由此引起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4]。本研究中即观察发现,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例数仅为2例(3.5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此外,从偶测血压、24h血压监测结果比较也可以发现,第三代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对于血压的控制能力更强,对于颈动脉IMT的改善效果也显著优于依那普利,其可能机制应与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存在一定关联。

研究证实,左旋氨氯地平单次投药5~lOmg较每天二次口服依那普利5mg的降压疗效更加持久、有效,符合脑卒中患者昼夜调控血压的节律特征,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安全、方面、有效,值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进一步予以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鲁永菊,刘先哲.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逆转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9):649-651

[2]卢阳.苯磺酸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2008,24(3):62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99

[4]刘淑清,王振友.卡托普利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74

上一篇:长春西丁注射液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之间存... 下一篇: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