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平台+模块”的现代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6-04 05:16:04

探索基于“平台+模块”的现代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专业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有所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需要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平台” “模块” 专业群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66-01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16号文件,提出了“专业群、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半工半读”等高职教育新理念,使专业建设进入了革命性的改革阶段,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必将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中,通过加强专业群建设,以示范专业引领,形成专业领域新高地,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是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对具有相应专业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力的高职高专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也对高职高专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职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与变化,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 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专业群,既是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

对于高职教育,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有利于专业群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可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实现“宽进严出”,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又具有不同的特长,增加学生就业范围,有利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2 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现代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2.1 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为了适应时展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的进行研究,探讨更适合的培养方式,包括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松散型合作模式等等。近年来,更多的学校开始着手于专业群建设,基于“平台+模块”的专业群建设也备受关注。

宁波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懈的研究与探索,通过积淀和创新,2003年形成了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高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各二级学院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及其保障机制等方面均作出改革;2008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分析国内外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012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涉外经贸类专业群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1+X”与“X+1”人才培养模式,即必修一门外语课程,另根据专业和就业选修X门其他外语课程;2013年,丽江师专生气专业群在各专业对平台与模块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的分析基础上,确立了“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

2.2 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现代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四个专业均属于工学机械制造类。它们有相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部分课程内容相同、可共用部分实验实训设施、有共同的师资队伍,有核心专业。因此,可将这四个专业建设成现代制造专业群。通过对它们之间共性和个性的分析,要构建基于“平台+模块”的现代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2.1 “平台”与“模块”课程建设

所谓“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组成的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要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通过各专业按照专业群把所有课程划分为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平台课程与基础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专业必修模块与专业选修模块)。

2.2.2 “平台”与“模块”教学内容的取舍

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前沿与后续的关系,合理有效的细化和取舍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平台”知识(即公共基础知识)和“模块”知识(即拓展知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2.3 “平台”与“模块”教学载体的设计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将教学载体划分为“平台”和“模块”两部分,即能够重复使用教学载体称为“平台”;不能重复使用的教学载体,则为“模块”。通过这样的划分和重复使用,可以更有效的使用教学资源,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毕业时能够对某一类典型或类似于教学载体的零件完成设计与制造。

2.2.4 “平台”与“模块”实训条件与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有教学资源的分析,将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划分为“平台”(四个专业均需使用的)、“模块”(某1~2个专业使用的)、“创新”(拓展学习、竞赛、兴趣小组等需要的),这样方便管理与使用,合理有效分配各种经费支持,培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石化,木铁成,刘义富,等.高职高专生物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9):175-176.

[2] 王艳辉.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群建设探析[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11(3):41-44.

[3] 沈志刚.构建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群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5):209-210.

[4] 曹屯裕.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3(5):17-19.

[5] 李俊香.高职涉外经贸类专业群“1+X”与“X+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5):17-18.

[6] 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72-74.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 下一篇:高职护理礼仪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