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的哲学性解读

时间:2022-06-04 04:05:46

《河童》的哲学性解读

摘要:文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横跨两学科的研究层出不穷。本论文聚焦日本的文学与哲学,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日本的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晚期作品《河童》与日本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哲学思想“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的联系,提供了芥川文学的一种新的欣赏角度。论文结论是小说《河童》体现了西田哲学思想,并彰显了芥川对于无常的豁达态度。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西田几多郎;《河童》;“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一、引言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西田几多郎是近代日本第一个构建起独创哲学体系的代表性哲学家。两人都历经日本的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具有相似的所见所闻。芥川从上高中的时候就阅读并讨论西田哲学,这可以从人物记《恒藤恭》及大正六年十月寄给松冈让的两封明信片中得知。笔者在阅读过芥川的作品后,发现其中有若干篇与西田哲学有联系。

二、相关研究和本研究的创新点

到目前为止,关于《河童》的研究的视角有:对于小说的批评、现实讽刺、比较文学、芥川的创作倾向、艺术观、厌世观、怀疑主义、小说的典据,但还没有从西田哲学视角出发的研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小说中的哲学性,进而阐述了芥川晚年对于生死的态度。

三、《河童》中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一)西田哲学中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西田借用西洋哲学的概念名词将无形的东洋思想逻辑化,打造出了独特的西田哲学。西田哲学的出发点是“纯粹经验”思想,“纯粹经验”是一种主客合一的意识状态。西田后期的 “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思想也是从“纯粹经验”发展来的。“纯粹经验”就是绝对矛盾的主观和客观未分离的、同一的状态。

西田在讲述“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的含义时,只是举了时间的例子来表达这一思想:“现在,过去是已经过去,又还没有过去的时间,未来是即将到来,又是已经到来的时间。现在是相互对立的过去与将来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①。”可以理解为,当相互对立的两者有共通的部分,就可以说两者是“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的。

(二)《河童》中主人公的生与死

小说《河童》于1927年在综合杂志《改造》上发表,讲述的是精神病患者第二十三号回忆他在登山过程中误入河童国后的所见所闻。生与死本是残酷的对立,但在《河童》中,死亡并不是残酷的事情,死后还可以重生,体现了生与死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西田认为“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会不断变化,乃至消逝,有即是无,因而可以将这个世界称作绝对无的世界②”。“绝对无”是西田哲学中“场所”思想的关键词,也是从最初的“纯粹经验”思想发展来的。“绝对无”是“纯粹经验”意识状态的场所,而“纯粹经验”是混沌的统一,所有意识都是从中分化发展出来的,因此“绝对无”也可以称为“绝对有”,因为西田哲学中的“有”是从“无”中发展出来的。提到生与死,西田认为“死意味着进入绝对无,而生是从绝对无中出来③”。“绝对无”既是人生的终点,又是起点。西田的论述透露出一种无常观,没有对死亡的悲伤。“绝对无”作为生与死的共通部分,促成了生与死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河童》有多处体现这一哲学性的描述。首先,在河童国里,主人公目睹了雌河童临盆。名叫斑的河童询问小河童是否愿意出生,结果小河童害怕遗传父亲的精神病而不愿出生。“斑听着这回答时,扫兴似的搔着头。④”于是旁边的产婆给雌河童注射了药物使肚子里的小河童消失了。河童父母没有流露出一丝的悲哀。并且小河童在出生前已经有自己的意志,知道回答不想出生的后果是什么,但从回答中也感受不到一丝的恐惧。在河童国,既没有对生的喜悦,也没有对死的悲伤,死只是回归到“绝对无”,并不是什么残酷的事。

在河童国,生命是无常的。失业的河童会被杀死,呈上餐桌。原文有这样的对话:

“职工肯不声不响地被杀吗?”

“即使闹也没有办法,因为有职工屠杀法呢!”⑤

《河童》中并没有描写面对死亡的河童们的反抗。本来很残酷的事情并没有残酷地表现出来。河童国里的生死并不是残酷的对立。

再有,河童国中诗人涂君用手枪自杀了,心灵学协会的会员和凭依着降神者的涂的心灵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问 那么你对于你自己的自杀后悔吗?

答 决不后悔。我如果对于心灵的生活厌倦了,我又将用手枪自活。⑥

对于诗人涂君来说,自活和自杀一样简单。可以说死去的诗人处于“绝对无”的状态,而自活则是从“绝对无”的状态中出来。

掉到河童国的洞穴的主人公在离开河童国的时候,被住在洞口的河童询问是否要出去。这与小河童出生的过程一致。回到人类世界的主人公难以接受人类的气味和价值观,并且在说话动作上带有了河童的习惯,对于河童国有一种归属感。可以说主人公爬出河童国的时候,重生为河童。生与死本是绝对矛盾的,但在小说中达到了同一的状态。

(三)对于无常的豁然态度

从二十世纪十年代的大战景气到二十年代的战后恐慌,震灾恐慌,金融恐慌,日本社会经历的兴衰更替体现了“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世间所有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河童》中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或是不安,小说传达出了一种洒脱的生死观。

西田与芥川一生都历经磨难,西田曾说“只有解决死的问题,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⑦。认为人生比地狱还地狱的芥川的作品中总会出现死亡的阴影。芥川曾在高中时代起就受到了西田哲学的熏陶,并且两人共同目睹了日本社会的兴衰动荡,在感触上也会有相似之处。西田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思想最早提出是在1939年,而《河童》的创作是在1927年。芥川的晚期作品《河童》中体现的哲学性和西田晚期提出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都体现了面对变化无常的豁达态度。

四、结语

本论文的结论是小说《河童》体现了西田的 “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思想,芥川通过小说向读者传达了面对世间无常,泰然处之的心态。

【注释】

①[日]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第九卷)[M].安倍能成等编.东京:岩波书店,1978:149.

②[日]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第九卷)[M].安倍能成等编.东京:岩波书店,1978:148.

③[日]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第九卷)[M].安倍能成等编.东京:岩波书店,1978:191.

④[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M].迅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32.

⑤[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M].鲁迅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42.

⑥[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M].鲁迅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68.

⑦[日]西田几多郎.西田几多郎全集(第一卷)[M].安倍能成等编.东京:岩波书店,1978:419.

作者简介:刘梦D(1990―),女,汉族,山东蓬莱,研究生在读,大连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日本语言。

上一篇:刑事诉讼庭前会议浅谈 下一篇:楼道里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