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朋克&非主流

时间:2022-06-03 10:07:16

摘要:当汉字遭遇了火星文,传统文化面对五光十色的舶来品,主流文化将何去何从?本文将尝试以自己的视角来做一解读.

关键词:哥特 朋克 非主流 亚文化 文化包容

一、哥特(Goth)

1、如何识别一个哥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2、什么是哥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哥特风格”。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那么,若是哥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k。哥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哥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哥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3、生活中的哥特

曾经以为哥特(Goth)这个词只属于建筑,仅仅是建筑风格的一种,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上学期的一堂英语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哥特的情况,一张张表现手法近乎变态的照片、图画让我们毛骨悚然,我想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的世界里是黑暗是绝望的。如果不是老师临近下课时给我们放了一首哥特风格的歌曲的话,我想我永远不会想要了解什么是哥特,哥特族到底是怎样一群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哥特风,我也不会写下这样一篇跟哥特有关的文章。忘记了那首歌的名字,只记得让同学们感到阴冷的歌在我听来没有什么特别,甚至有些好听,一种很纯粹的音乐。回到寝室,我在百度上查到了上面的一段文字,当然不是全部,只是其中的一段。哥特族还有还有一些特点,像昼伏夜出、纹身、烟熏妆、穿刺,我这样说你是不是想到了另外一个词――非主流,确实很像,在我看来这些是非主流从哥特族身上学来的。

哥特族会佩戴明显的宗教饰物,但是他们的信仰近乎天天都在变。信仰不停的变是因为他们不再相信,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救世主;他们在怀疑,怀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那里去。因为他们对社会对人类对整个世界有太多的不满,但是这些不满确不能明确的表达,哥特族不像朋克(punk)敢于对一切不满叫嚣,他们多是默默的忍受。

不要误以为哥特自残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不要误以为他们是在搞什么行为艺术,抑或是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在我看来哥特族的自残只是为了让自己感受疼痛,通过这种疼痛告诉自己:我并不麻木。中国有句老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是长久的处于一种安逸的环境里,我们是不是已经没有了危机感,对现在的安逸享乐已经习以为常了呢;长久的看到社会的不公却无能为力,面对各种弱势群体心有余而力不足,好心出手帮助他人却引来一堆的麻烦,这些是不是让我们的心也逐渐麻木呢。麻木,麻木,于是他们需要疼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疼痛中他们成熟、成长变得深刻,深刻到看透一切无欲无求,也是疼痛激起他们心中的火热。就像是哥特风的音乐,听来阴冷但是却隐藏着他们极大的热情,只不过他们用了一种极端的手法表现热情就像桑巴一样,只不过桑巴是用极端的热情来演绎热情。这种极致的冷来源于他们对人类情感的挖掘和放大,并在这过程中提高升华,在我看来他更容易让一些敏感的人群受到感染,例如诗人,画家,音乐人。当这些藉由各种文化载体传达给受众的时候,也引发了一种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类的思考。

哥特文化兴起于中世纪,几经波折发展到今天,大有卷土重来的感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哥特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电影,绘画,音乐,时装,建筑都充斥这哥特元素。

二、朋克(punk)

1、朋克的起源

PUNK, 是兴起于1970年代的一种反摇滚的音乐力量。 PUNK在中国大陆译作”朋克”; 在台湾译作”庞克”, 香港则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俚语)小流氓、废物、、娈童、低劣的等意思 (虽然现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变)。 从最早由Leg McNeil于1975年创立《PUNK》杂志,之后由Sex Pistols将此音乐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历史了。要了解PUNK对世界及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必先了解PUNK的意义及发展。

2、什么是中国朋克?

中国朋克 - 英文翻译即 China punk

中国朋克即中式朋克。由于国情限制,中国朋克相对来说比较含蓄,没有国外那么直接。所以那些暴力、反政府等现象得不到正面的爆发只是在暗地里骂娘。

3、生活中的朋克

朋克(punk),还是从音乐谈起,一种极为原始的摇滚乐,简单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作为音乐人,朋克并不追求音乐技巧,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于自我感情的表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英国评论家Jon Savage曾这样写道,历史是由那些说“不”的人的创造的,而在1976年再没比朋克摇滚音乐的“不”更大的声音了。从开始,朋克就愤怒地站在了这种现象的的对立面。朋克的定义或许不够清晰,但是它无拘无束的表现自我却是最清晰不过的了。也是这种简洁有力的音乐风格给室内装潢师带来了灵感。大家所熟知的loft也是他的衍生品之一。

朋克最初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他只是一个英国底层人表达自己不满的一种发泄方式,目的只是为了让社会让政府知道他们的不满。随着朋克音乐的兴起,朋克精神也随之出现那就是用我自己的方式表达我的不满。那些无限扩大自己不满的人也自私,在他们看来我生而独立,与他人无关,而别人也跟我什么干系,所以我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任何我能做的事,伤害一切可以伤害的人,包括父母儿女。那个写了《北京娃娃》的名叫春树的女孩就是朋克们的代表。朋克精神演绎到今天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反,反对一切他们想反对的,并付诸行动,打翻一切甚至自己,站在全世界的对立面,表达着自己的不满。有这样一句话用来描述朋克再恰当不过了“嬉皮士们带着乌托邦式温和美好的理想主义走到了尽头,而随后的新一代则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极端与其祈祷上帝,不如让上帝屈服”。

相较于哥特表达不满的方式,朋克们更为直接,暴力就是他们的方式。这种直接暴力的方式并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于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了更为接近哥特的方式,要么暗地骂娘,要么通过流血事件来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所谓的朋克发型就是男生鸡冠头,女生则剃光头。朋克服饰这是紧窄的有窟窿的牛仔裤、没扣好扣子的凌乱的衬衣以及鲜亮个性的服饰。梅艳芳的一身朋克打扮曾被认为引领潮流,却不知道她也不过是跟风而已。朋克更追求一种个性,当朋克被模仿、被借鉴,被学习者只学来他的外型的时候,那么朋克不再是朋克了,有真就有伪,那些为了体现个性或者让别人一眼就认出他是朋克的只能是伪朋克。

三、非主流

非主流其实真正指的是仿造中世纪欧洲风格的服饰,也就是类似一种怀旧的服饰,这一点与cosplay有点相似,与国内的非主流没有任何相关,也没有那么“时尚”,非主流的服饰穿在身上或许会有一种贵妇的感觉,服饰看起来会有点像洋娃娃,而国内的非主流更多追随的是日韩风的服饰,这点和非主流的传统意义是不同的。

有主流就有非主流,这是一对相辅相生的概念,非主流可以演变成主流,主流也可以变为非主流。所谓主流,便是被大众认可的,符合普遍观念的看法、认识。非主流,它的受众则是一小部分群体,当这部分群体增大扩张大绝大多数群体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主流。有人说,非主流与现实格格不入,其实不然,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不管它怎样的个性,都是要立足现实的,只不过它与大众文化之间还有所差异。

一种文化当他还是非主流亚文化的时候,它被人看做是追求个性的表现,但是这种个性如果没有任何的发展和创新,那么他只能是一种时尚,一种亚文化。国内的非主流们追随日韩服饰,烟熏妆,黑白的主色调,把照片ps成蓝黑色,当然这也是一种非主流,但是与它真正的含义有点大相径庭。

非主流在国内的主要受众是90后,我们这些被成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对90后非主流的评价大多是“这群90后脑抽筋”,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我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我们不服,凭什么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只因为我们生在和平富足的年代吗,于是我们努力拼搏,只为告诉大家,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自立自强自爱。如今,面对90后非主流,我们甚至不能抱着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们,只是一味的贬低,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心胸狭隘,容不下别人的与众不同,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信心来包容,因为我们怕改变,怕我们所崇尚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呢。不管怎样,我认为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文化才能长久,只有改变才是亘古不变的。

当然,我也不认为非主流就是好的,当他们模仿日韩明星来打扮自己的时候,并没有想过那样的打扮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什么样的才算是真的美?有人说汉服很美,穿上它女子的柔美立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也有人说旗袍美,把女子动人的曲线刻画的淋漓尽致,但是这些说的人有没有想过穿汉服行动很不方便,旗袍并不是每个女子都能穿的,不光是身材的问题还有她自身的气质,所以我认为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模仿,一味的模仿,终究是别人的,一成不变的模仿只能是时尚的追随者。

很多人不能接受非主流的打扮,认为他们的行为影响市容,同时他们也把责任推向了教育,认为这是老师学校的过失,可是他们忘记了,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有多快。我们无法终止信息的传播,甚至没法控制信息的传播。但是当汉字遭遇上了“火星文”,这会不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震荡呢?

从另一个角度讲,非主流是哥特的衍生品,他们都来自对中世纪文化的崇拜,不同的是,非主流只学服饰,而哥特是更全面的学习,不管是哥特还是非主流,聪明的中国人只学到了他们的表象,而不是内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哥特形式论》(德)威廉・沃林格尔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2]《论春树的另类》金仕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朋克服饰及其发展趋势》常琳琳 王玉秀 广西纺织科技 2008.2

上一篇:浅谈日本“死”文化 下一篇:浅析我国最低工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