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应用数学日记的尝试

时间:2022-06-03 08:31:54

小学教学应用数学日记的尝试

【摘 要】数学日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认知过程、思想方法、自我剖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数学日记这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认知程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日记;课后反思;过程;方法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数学日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日记中,学生可以诉说对数学的理解,记下一节课或一天的学习收获,和老师交流存在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记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等。

一、叙述数学思路

在写数学日记时,学生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说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既回忆了学过的知识,又在叙述中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如戴怡同学的一篇日记:今天我们学习了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例如:运来32吨煤炭,用去了四分之三,剩下多少吨?解题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用去多少吨,再求剩下多少吨。即先用32×=24(吨),再算出剩下的:32-24=8(吨)。方法二:根据问题求剩下的分率,再求剩下多少吨。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1-=,32×=8(吨)。解决分数应用题要应用到两种关系式:1.已经知道单位“1”是多少和率,求分率对应的量,就是用单位“1”×分率=分率对应的量。2.已知单位“1”和另一个量与它相比所多(少)出的分率,求另一个量:单位“1” ×(1±相差分率)=另一个量。

二、交流真实感受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想法、困惑详细地说出来,而在数学日记中学生可以从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陈扬同学在一篇日记中写道:黑板上一道判断题把我难住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那么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是否是对的呢?我想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这道题只不过是把顺序反了一下,一定也是对的。但是,我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很高的圆锥,但底面积很小,又画了一个体积是它3倍的圆柱,可以是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也可以是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这时我恍然大悟,那句话倒着说,就不对了,是错的。

及时描述自己在课堂上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充分暴露出思维的全过程,即使课堂上没举手发表意见,教师也能够通过数学日记及时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条理化,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诉说新的发现

在日记中记录下课堂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后,黄靖同学写了一篇数学日记: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疑问同学们开始了小组操作,只见陈璇把圆锥装满水,然后倒进圆柱里,恰好倒了圆柱的三分之一,接着又如此反复2次,圆柱正好被装满了。我也把圆锥装满水,然后把水倒进圆柱,可我倒了3次,竟还没倒满,接连倒了10次,才把圆柱装满水。正当我感到疑惑时,突然发现陈璇这个小组的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而我们小组圆柱与圆锥高相等但底面积不相等,难道问题出在这儿?接着,小组之间进行交换配置,我们配了一个和这个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高都是6厘米,两个底面扣在一起重合了,再进行试验,正好倒3次就装满了圆柱。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如果没有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存在这个倍数关系。

四、考后分析原因

在进行考试后,教师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记录下当时的解题过程,及时进行总结,特别是对错题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在数学第一次月考后,王兴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有一道题我写错了,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25.12厘米,高9厘米。若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割分开,截面是长方形,截面面积是( )平方厘米。在考试答题时,我以为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而圆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用长×宽。试卷发下来后,我才认识到这是求截面的面积,长是圆柱的直径,宽是圆柱的高。应该先根据周长求出直径,再用直径×高。通过这道题,我明白了一定要审清题意,不可以粗心大意。

通过在数学日记中的反思,学生及时认识到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及时修正错误认识。

坚持写数学日记,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