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

时间:2022-06-03 01:39:02

脑干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通过对脑干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干预,探讨最佳的护理方式,为今后此类病例的护理工作起指导作用。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脑干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8例病人密切观察及护理干预。结果:本组病例经密切观察及护理干预,得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使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密切观察、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是降低脑干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脑干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34-01

原发性脑干出血与幕上大脑半球出血比较,发生率相对较低,占全部脑出血的7%~10%[1],但脑干出血凶险,危及生命中枢,预后不良,并发症多,尤其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若不及时治疗、观察和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死亡率极高。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9月共收治原发性脑干出血病人48例,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最长7 d,最短2 d,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消化道出血停止32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死亡15例,现将护理方法及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消化道出血停止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1~85岁,平均57岁;上消化道出血4~7 d者25例,2~3 d者7例,再出血者16例。

2 护理干预

2.1 及时发现应激性溃疡预兆

2.1.1 脑干出血昏迷病人早期即留置胃管,每2小时抽吸胃液1次,观察是否有胃黏膜出血。

2.1.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2小时观察体温1次,若超过39.5℃,及时抽吸胃管,观察有无咖啡色胃液,必要时进行胃液潜血检查。心率快、脉搏细速、血压偏低,排除中枢性因素及补液不足,给予抽吸胃液及大便潜血试验检查,若潜血阳性,血压偏低,柏油样便,即可确诊。

2.1.3 病人的临床表现为部分病人在出血前1~2 h出现呃逆,神志清的病人诉腹痛或腹部不适。

2.1.4 大量消化道出血后血液潴留在病人消化道内,未从胃管内或排出,无法肉眼观察到,通过SpO2、BP值的监测,可以预示消化道的出血。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SpO2值低于95%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这一点也与低BP、低氧血症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胃黏膜受损有关。

2.2 做好各项护理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液体顺利输入。记录胃液抽出量,并观察其颜色、性质等。严格记录24 h出入液量,确保液体平衡。

2.3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目前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消化作用很强的胃液(攻击因子)与保护胃、十二指肠不被消化的黏液、黏膜等(防御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所致。来自脑的刺激可通过自律神经的中介破坏这两种因子之间的平衡,这种意义上的溃疡不仅仅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其发生还涉及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屏障保护功能的削弱及胃黏膜损伤因子加强等方面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因此,严格按照医嘱综合用药能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

2.3.1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临床常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阻滞剂,以提高和保持胃内较高的pH值,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过程。急性消化道出血者,选用奥美拉唑40 mg,每12小时静脉给药一次。

2.3.2 止血药物的应用。遵医嘱应用去甲肾上腺素针8 mg加入100 ml冰生理盐水中分次胃管内注入,夹闭胃肠减压器30~40 min,可使出血的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可同时遵医嘱静脉注射立止血针1 KU,每8小时静脉注射一次。

2.4 饮食护理

出血时行胃肠减压、禁食水。根据胃液分析结果,将病人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15例)给予营养餐饮食,每4小时1次,第二组(17例)给予50 ml米油配适量炒面加去甲肾上腺素针1 mg调成均匀稀糊状,每4小时1次。结果:第一组再出血者11例,再出血率73.33%;第二组再出血者5例,再出血率29.4%,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米油具有保护胃黏膜作用,炒面具有收敛、止血作用。要保证营养的摄入及水、电解质平衡,每日监测急诊全套及肾功能,避免出现负氮平衡、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等。

[参考文献]

[1]李燕珍,赵斌,王文刚,等.脑干出血的临床分型与预后[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3):176-177.

[2]金学隆.家兔脑干出血合并消化道黏膜血流应激性改变的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4(5):277.

(收稿日期:2007-09-06)

上一篇: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0例疗效观... 下一篇:儿童骨折的护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