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03 01:14:42

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幼儿教师应注意在科学活动中,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创设丰富的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组织适当的讨论方式,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由此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关键词: 幼儿 科学探索能力 培养方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由此可看出,科学教育活动所蕴涵的价值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更注重的是幼儿情感与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科学活动对幼儿的最大吸引就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如何使幼儿在操作探索中增进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教师应注意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由此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科学的探索和操作往往是失败多于成功,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观察、探索、实验。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观察,才能获得科学知识。可见,探索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学习上的最佳状态。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更要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和幼儿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支持幼儿求异、探索,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老师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为其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要多对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和与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给个性发展以宽松的空间,鼓励他们实话实说、敢想、敢做、善思多问、积极探索,鼓励幼儿的每一个细小发现和“自作主张”,让幼儿开动脑筋,主动进行操作,充分实践自己的想法。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和不懈,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不仅要在幼儿成功时给予表扬,更要在他们遭遇失败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和练习,让他们懂得通过不断尝试,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如在用鸡蛋壳制作不倒翁的活动中,由于鸡蛋壳是易碎品,很多孩子一开始都是不成功的。这时,我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让孩子们大胆些,放开手脚,再次尝试,自己去探索,反复实验。孩子们利用米、黄豆、油泥能物品来填充,最后发现油泥和米是比较好的填充材料。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懂得了不倒翁的原理,更进一步知道了如何制作不倒翁。

二、创设丰富的活动区域,丰富幼儿实践活动

在幼儿园中,我们最常设置的科学活动区域,就是其中的自然角、科学区、科学发现室,让幼儿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角,饲养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进行种子发芽的实验,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感受自然科学有趣的变化。在科学区中,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结合主题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以便孩子们操作。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游戏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游戏材料;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风车、降落伞、扇子等有关风的各种游戏材料;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在科学发现室里有各种动物标本、哈哈镜、天秤、电池电珠屋,以及有关光、声、电、力、化学、人体、动植物奥妙等方面的材料,做到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好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三、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创设幼儿实践机会

探索与发现是科学活动过程的核心环节,只有保证足够的时间,孩子们才能充分地尝试、验证、发现、比较和思考,获得初步的知识与结论,为下一环节的交流与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教育活动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让孩子经历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那么探索与发现这一核心环节就只能是“蜻蜓点水”。然而,在活动中,由于探索热情较高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延长“玩”的时间,因此老师只能强行阻止或软性引导加以中断。

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为了让孩子们感知水的沉浮,我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空瓶子、小石子、玻璃球、纸船、橡皮泥、木块积木、螺丝帽、绳子、易拉罐等),给孩子们提供了三次探索的机会。第一次,幼儿探索如何使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子沉下去;第二次,幼儿探索怎样让沉入水中的橡皮泥浮起来;第三次,进一步探索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入水底的物体浮上来。在活动过程中,孩子“玩”得兴致勃勃。但是有了活动时间、活动节奏等因素,我必须控制住孩子们“玩”的时间。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一边是幼儿玩兴正浓,一边是老师为了控制时间,集中交流讨论,忙着招呼着:“一二三,快快快!”或用柔中带刚的语气提醒着:“我们等会儿再玩,好吗?”不管是老师是硬性阻止,还是软性引导,都会打断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断孩子们在探索中的发现和思考。孩子们忌于老师的威严,恋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停止探索。我发现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并没有完全满足,于是我在区域活动中增设了科学角,将活动中的材料移置过来,让那些在活动中得不到满足的孩子继续探索。并不时地添置新材料,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

为了使孩子们经历完整的科学学习过程,充分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不妨放宽时间,让幼儿继续探索、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科学学习主题可以分几次时间来实施完成,也可以将集体教育活动与自然角、科学角等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以确保孩子们有足够多的探索机会和时间。

四、组织适当的讨论方式,促进幼儿交流经验

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获得新发现的时间不一样,如果在同一时间组织幼儿交流,就难免会使某些幼儿在没有发现的时候,勉强为了交流而交流,导致交流的异化。在《杠上翻转》教学活动中,我请幼儿第一次操作后,集中交流:“你怎样吸引小纸人?”交流中,我发现发言的孩子并不是很多,部分刚才在操作中表现非常积极的幼儿并没有交流他们的发现,不是支支吾吾,就是与之前已发言的幼儿雷同。在之后的二次交流中仍是这样。由于孩子们能力的悬殊和发现事物的先后,在他们还没有找到新发现的时候就组织交流,部分孩子就只能倾听别人的发现,使交流仅局限于个别幼儿,影响了幼儿体验成功,与同伴分享经验的情绪。我们可以和已经停止探索的幼儿或者有交流欲望和交流内容的幼儿先进行交流、讨论。等所有孩子“玩”好后,再鼓励他们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

幼儿的交流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但不一定要求全班幼儿参与,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幼儿不时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主动地与同伴互换底板再次探索,让幼儿通过自发的交流,获取知识、分享经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交流。孩子在探索操作时,获得经验的过程有快、有慢,小组的交流可以协调幼儿之间的差异,让探索快的幼儿先组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可以尝试采用别人的方法进行操作,或再次寻找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小组形式的交流,既保证了每个幼儿有表达的机会,又保证了小组内每个孩子有足够的观察经历,以充分实现“交流”的价值。

在活动中,我们要多注重同伴间的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分享经验、交流各自的结论,而且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明确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同伴间相互修正,补充和强化各自的观点,丰富所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一步作探究。

总之,幼儿的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究,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他们发现着身边的科学,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对科学充满好奇。而教师要正确地引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支持探究,注重动手操作,鼓励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科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高一编.幼儿园科学课程新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3]幼儿园科学教育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上一篇:计算机及其软件应用在幼儿教育中的必要性 下一篇:蒙氏混龄活动中幼儿责任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