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管理上要GDP

时间:2022-06-03 12:46:23

从项目管理上要GDP

项目管理体系只要能覆盖全国1%的企业,社会总产值就能增加1%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经济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GDP达到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仍然完成了“保八”的目标。但是,这个成绩主要是由增长速度高达30.1%的2248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相比之下,增长率15.5%的125343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下降13.9%的22073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只是处于陪衬地位。

2009年的这种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增长是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因此,在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确定2010年的GDP增长目标,而是将“调结构”放到了更为显著的地位,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三大结构会逐渐趋于优化。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技术、资金、人才、能源、设备和制造等硬系统方面,经过60年的连续建设,差距已不明显。但是在文化、管理、法制、服务、教育和信息化等软系统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仅仅在管理和教育这两个领域,这种差距可能就会达到几十年。我国有很多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企业,但是人均营业额和利润率却都很低。我国的GDP现在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但是人均GDP仍在世界百位后。资金的利用效率、技术的研发速度、生产的能源损耗、人员的劳动绩效都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在各个行业,质量、效率和成本已经明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究其原因,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管理技术落后和缺乏。

从应用角度来说,管理分为公共管理、经济管理、项目管理三大类。公共管理主要是针对社会的管理,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社会体系、人文建设和非商业化的活动;经济管理则主要侧重于经济社会、行业产业、商业经济体和商业活动的工作;而项目管理则主要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科研创新、服务保障等具体、独立的工作任务。所有的事情,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公共管理,从资源的角度来说都是经济管理,从工作的角度来说则都是项目管理。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通过大规模的学习、培训、研究和宣传,已经将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知识普及到了全国各行业、各地区。经济管理的普及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科学基础,公共管理的普及则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平台。而项目管理在全世界还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发展时间不过几十年,在我国的系统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应用才开始的。项目管理的主要价值在于精确、有序、稳定和独立,在提高效率、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和保证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弥补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而全面实行项目管理的工作与不实行的相比,工作效率平均会提高60%以上,风险平均减少80%以上,成本平均降低50%以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工作基本上都会自动以项目形态存在,目前就我国来说,各行业、各单位的工作中,已经至少有80%以上的工作实际上都是按照项目体制来管理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净利润都不高;资源损耗非常大,但是利用率都很低;社会劳动力众多,但是人均效率都不高;企业活力都很强,但是风险管控能力都不强;工农业产量很大,但是产品质量都不太高;第三产业服务很多,但是竞争力都很差。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还没有普及项目管理,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理性、科学、精确的管理思维模式。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工作人员知道项目管理这个词语含义的不足6%,能简单说出项目管理内容的还不到1%,对高校大学生来说,这个比例也不过是10%和3%。可以想象,由不明白项目管理含义的企业和工作人员去实施项目,其工作能力和效率能达到什么水平。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学历和能力严重脱节,主要的原因也是缺乏项目管理知识。

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今年的经济增长将更侧重质量和持续性,未来国家仍将支持重点战略性产业投资,而对于产能过剩以及“两高一资”行业投资控制将非常严格。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是继续盲目求快求多发展,要么是提高质量和技术、建设可持续发展力。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是从人均上来说,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国。要想让全国十几亿人民共同富裕、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发展风险,这才是在经济发展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

项目管理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项目管理类资格证书、学习过项目管理知识的人员已经达到了几百万。但是这些人员也主要集中在建设、制造、科研等少数领域,并且这个数字与我国的经济需求相比,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全面普及项目管理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损耗和浪费,降低资金需求量,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按照较低标准计算,每个企业普及项目管理体系之后,其工作效率提高至少也在20%以上,资金浪费减少至少20%。如果能够在全国全面普及项目管理知识,贯彻项目管理体系,只要能覆盖全国1%的企业,就相当于全国的工作效率提高0.2%,资金浪费减少0.2%。如果边际投入产出效应按照1计算,就意味着营业额提高0.2%;如果资金流动倍数按照2计算,就意味着当年货币供应量增加0.4%。如果经济产出倍加系数按照2计算,营业额提高0.2%就等同于0.4%的产值增加;如果拉动效应按照1.5计算,资金供应量增加0.4%就意味着总产值提高0.6%。最后合计:总产值增加1%。因此,全面普及项目管理,是有可能带动GDP增长1%的。而这种管理技术的提升活动,是以提高效率、利用率为途径的,不存在货币供应增加的问题,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其综合成本和资源损耗都大大小于基础建设投资和货币刺激投资,更加符合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也会减少基尼系数,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管理技术上、工作效率上、资源利用上要效益、要产值、要GDP,才是我国2010年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才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刺激模式,才能更好地配合调整结构的经济战略,才会更好地实现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系中项技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联盟项目与案例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静下心来思考中国企业如何“做长” 下一篇:政府与银行“双轮驱动”助推中小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