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父与子》中的虚无主义

时间:2022-06-03 10:16:48

摘要:《父与子》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创造的一部反映农奴制改革的小说。虚无主义是俄国思想史中盛行一时的理论,它是一种全盘否定一切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的思想。《父与子》中正体现了这种思想,因此,本文试通过对《父与子》中各种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矛盾的探讨来深刻剖析虚无主义这个带有时代色彩的观念,共同回忆、体味那个时代。

关键词:父与子 虚无主义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维奇・屠格涅夫,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其在小说这一艺术领域辛勤劳作,长达四十年之余,作品无数。《父与子》就是其中之一,《父与子》写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后,反映的就是农奴制改革中平民知识分子的处境、形象,在这部小说中屠格涅夫运用了一个崭新的词汇“虚无主义者”来称呼这群年青人,此后“虚无主义”在俄国便开始盛行,并成为影响一时的哲学观念。

一、《父与子》简介、虚无主义概念

屠格涅夫一生作品无数,《父与子》是其中最为著名,并且引起广泛反响的一部。《父与子》写作于1860年8月,次年――1861年7月结稿,1862年发表出版。出版之后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争论。

《父与子》以1858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这一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为背景,描写了改革时期平民知识分子取代贵族革命者成为运动领导者的事情,叙述了改革前夕尼古拉与阿尔卡季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塑造了虚无主义者巴扎罗夫,这位来自于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此后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在思想界引起一波波涟漪。

虚无主义,从广义上来说,它起源于拉丁文,代表无或者没有。作为一个流行的哲学概念而被人广泛熟知则起于《父与子》,中国百科大辞典这样解释这个名词――“哲学上,虚无主义常用来指那些不经过详细的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遗产、民族文化,甚至一切思想倾向和社会思潮的状况。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唯物辩证法对立。”

虚无主义在19世纪的欧洲风靡一时,在当时许多大作家,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体现,虚无主义者对世界都表现出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总的来说,虚无主义是一种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人们信仰丧失从而怀疑一切的生存状态。

二、《父与子》中虚无主义的探讨

屠格涅夫《父与子》中体现虚无主义思想之处有很多,本文因行文有限主要从巴扎罗夫的形象、尼古拉与阿尔卡季的冲突以及巴威尔・彼得洛维奇和巴扎罗夫各自所代表的政治势力的较量冲突着手,探析《父与子》中虚无主义的表现。

(一)从巴扎罗夫的形象来探讨虚无主义

巴扎罗夫,《父与子》的主人公,一位出身于平民的医科大学生,贵族子弟阿尔卡季的同学。一次,阿尔卡季邀请巴扎罗夫到其家中做客,巴扎罗夫欣然前往,不料却因不受所谓的贵族礼节的束缚而受到巴威尔――阿尔卡季伯父的厌恶,两人也因此而唇枪舌战、争论不休。之后,巴扎罗夫与富商遗孀奥金佐娃相遇,并被她美丽优雅的气质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她,但是却在表白之际遭到了奥金佐娃的拒绝。受此打击之后的巴扎罗夫将自己的所有精力与情感都投入到了生物学的研究中,不料却在一次解剖尸体的过程中,不小心割破手指,伤口感染最终死去。

巴扎罗夫作为一名虚无主义者,虚无主义融入了他周身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语言和行动。首先,他否认贵族制度,否认一切权威,带着批评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他是一位革命者,一位想要横扫一切旧社会余孽的革命者。其次,在哲学上,出于当时俄国社会所流传的“纯艺术”观点,以及纯艺术论者那种置社会现实于不顾,一味自我麻痹、自我沉醉的生活方式的反感,巴扎罗夫坚持认为艺术、哲学应该对社会、对人民有一种责任感,因此,他反对艺术,否认哲学。再次,对于科学,巴扎罗夫曾经这样说:“我什么都不相信,科学又是什么玩意儿?是那种抽象的、笼统的东西吗?我相信具体的、某一门类的科学是存在的,就像某一种技艺存在一样,但那笼统的科学是不存在的。”正是这种信念,他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在具体的实用学科――医学之中。甚至他父母离去也只是在家短住之后便离开,一切只为了更好地工作。另外,对于自然,巴扎罗夫也是持否认态度的。他说:“您所理解的大自然不过也是废话,它不是宇宙,它只是一个工厂,我们,包括您,都是这工厂里的工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那就是他肯定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改造,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这也包含着对于自然之美的否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除此之外,在对奥金佐娃的爱慕上,巴扎罗夫也表现出了一个虚无主义者的矛盾,那种理性上否认自然、轻视感情,却又禁不住怦然心动的矛盾。一种瞧不起贵族,却又忍不住为一位美丽的贵妇所着迷的矛盾。

巴扎罗夫这种虚无主义的体现正是知识分子对于当时俄国现实的反映,带有一定的革命性与进步性,但不可否认,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是一个集缺陷与进步于一身的观念,一个处于生长时期的观念。

(二)从尼古拉与阿尔卡季的冲突中窥视虚无主义

阿尔卡季出身贵族,从小接受贵族观念的熏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同时,他也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因此,阿尔卡季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希望摆脱旧贵族绑在他身上的枷锁,希望和新势力接近,所以他努力挣扎,无奈束缚太紧,最终他还是和虚无主义、进步势力分道扬镳。

首先,阿尔卡季经常以一个虚无主义者自居,否认一切,但是又经常做出一些违背虚无主义本质的事情。他的虚无主义是不彻底而且软弱不堪一击的。这在他的行为中也有所表现,为了展现自己的成熟,不感情用事,而极力压抑自己内心的澎湃,在与父亲谈话时,不时转换话题,而让父亲不知所措。

其次,阿尔卡季的虚无主义带有自私、冷酷无情的色彩。为了展现自己的理性,他不惜抛弃对于家乡的怀念、对于家人甚至是给予他生命的父母的思念。父子之间的冲突也源于阿尔卡季这种自私,这种一味想要铲除父子之间的不平等,反抗自然、人类真理与规律的自私。

另外,阿尔卡季的虚无主义让其父尼古拉深受伤害,尼古拉在心底里希望儿子喜欢诗歌、喜欢音乐、喜欢美丽的大自然,而阿尔卡季却故意对这一切摆出一副冷淡的态度,这让父亲感到深深的忧伤。为了和儿子沟通,他不惜讨好儿子,和他谈论政府的新政、经济上的改革,并且忍受阿尔卡季的任意妄为、装腔作态。这对身为贵族的父亲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伤害。

尼古拉与儿子阿尔卡季因为虚无主义而产生的冲突,因为儿子最终的妥协放弃而结束,屠格涅夫正是通过阿尔卡季这种不坚定、这种新生贵族在进步与旧势力之间的彷徨,表现了虚无主义的特征:进步性与软弱性。

(三)从巴威尔与巴扎罗夫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来解析虚无主义

巴威尔,阿尔卡季的伯父,旧贵族势力的代表。巴扎罗夫,出身贫贱,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通过自身的劳动挣些小钱养家糊口。巴威尔从小出身贵族,接受贵族的良好教育,受贵族生活方式的熏陶,和巴扎罗夫的否认一切不同,他热爱音乐、哲学,看不惯巴扎罗夫对于贵族礼节的不羁,而对巴扎罗夫来说,音乐、美术远远没有一顿饱饭或者一壶好酒来得重要。巴威尔认为革命应该以渐进的方式推动,主张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来缓和农民与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而巴扎罗夫是激进的,他认为应该通过一次性的革命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巴威尔与巴扎罗夫初次见面便互生厌恶、争论不休。巴扎罗夫用放肆的口气巴威尔,巴威尔自诩是热爱自由的“英国贵族”,在巴扎罗夫的面前展示自己的一本正经。表面上看巴扎罗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但是根据作者的表述,其实这种强悍的表现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

也就是说,屠格涅夫在对虚无主义进行推崇的同时,没有将其上升到可以战胜贵族的地步。虽然最终巴威尔与巴扎罗夫所代表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以巴扎罗夫的胜利而结束,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胜利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彻底的,并未触动旧贵族的根基。这从故事最终的结局:巴扎罗夫射伤巴威尔就可以看出。贵族虽然没有能力阻止防御,但是从心底不可以容忍新兴势力对于政治生活的干预。并且巴扎罗夫也只是射伤了一个巴威尔而已,千千万万的“巴威尔”并没有被触动,从深层次上来说,俄国积贫积弱的现实、农民痛苦的遭遇并未因此而改变。

三、结语

不可否认,虚无主义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力量,但是它并不能拯救一切。屠格涅夫设想通过虚无主义者那种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进步力量来改变俄国现实,推动改革,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虚无主义者虽然仇视贵族,否认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并非革命者,他们反对农奴制,但是对于暴力斗争却深恶痛绝。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说,虚无主义者以及虚无主义只是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罢了,最终都会走向消逝,就如同主人公巴扎罗夫的死亡一样。

参考文献:

[1]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弗兰克.虚无主义的伦理学――评俄国知识分子的道德世界观,俄国知识人和知识偶像[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蒋路.《屠格涅夫文集》总序[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申家仁.不由自主的倾向――《父与子》的创作过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版),1987(01).

[5]王卓.从虚无主义看《父与子》[J].当代小说(下),2010(10).

[6]谢兆丰.从虚无主义论巴扎洛夫的形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7]姚海.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及其根源[J].史学月刊,1993(06).

上一篇:安徒生《红鞋》的忏悔意识 下一篇:论新世纪军旅小说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