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求财“豆腐刘”

时间:2022-06-03 09:26:36

水中求财“豆腐刘”

在尉氏县洧川镇及其周边的不少乡村,只要一说起“豆腐刘”这个绰号,附近的村民都会知道是该镇花桥刘村姓刘的磨豆腐匠,名叫刘军献。

3月12日,我们慕名前往距洧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的这个村子,在该镇豆腐协会负责人王水田的陪同下,来到了刘军献的豆腐加工厂。

在这个豆腐加工厂大门上方,一块十分醒目的红色牌子上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洧川豆腐制作技艺”的文字赫然醒目;往里走,一排排白花花的豆腐整整齐齐地摆在厂院内;生产厂房里热气腾腾,这里的磨浆机、自动上料机、供水器、冷库、真空包装机等一应俱全……

身着白色工作衣、正在用手钳拧紧磨浆机与水管接头处的刘军献,见我们来到,便亲切地打招呼:“欢迎您来俺这儿做指导,请坐。”刘军献今年四十多岁,黑色发间有几根隐隐约约的白发。

问起刘军献从事豆腐行业的年头,他激动地告诉我们:“要说这磨豆腐呀,从俺爷那辈儿说起,有百十年不成问题,我都快五十岁的人啦,算起来,到俺孩子这一代都算是第四代了,你过来看看院子里那用过几十年的石磨……”我们顺着刘军献手指的方向,走过去看着那两盘“退役”下来磨得光溜溜的红色石头磨,可以断定,这两盘石磨见证了他家几代人的辛劳与汗水。

刘军献家境贫寒,家里弟兄多,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从小就跟着爷爷、父亲他们推石磨磨豆腐,卖完豆腐,家人只能用豆腐渣来充饥,到后来还经历过多年用毛驴拉磨磨豆浆的日子。做豆腐是水中求财,所以一开始就离不开水,豆子经浸泡24个小时后,才能上磨,正是村里通了自来水,还修了路,改造了电路,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变好啦,这才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小打小闹的磨豆腐方法。

“俺家这豆腐作坊从过去的七八平米的小茅屋,扩展成为如今240多平米的大操作间,收入多了,家里这房子也从小草屋到平房,再看如今建成这两层小楼,还有新安装的热水器、空调,今年又添置了冰箱、彩电、电脑,嘻嘻……”刘军献说起自己磨豆腐致富的事儿,笑得合不拢嘴。

说话间,只见刘军献的妻子端起漏盆捞豆子,浸泡过的黄澄澄的大豆从直径一米大的大水缸中被一盆一盆捞出,盛到硕大的铝制容器里。刘军献则备好自动上料机,拧开供水器阀门,嗡嗡的机器声和着流水声,自动上料机将黄豆从铝制容器徐徐运至磨浆机,白花花的豆浆便可倾泻而出,然后经水泵抽入过滤晃单过滤后再被抽入锅内进行熬制。

我们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如此合理、顺当,便问起正在一边忙碌的军献妻子刘桂莲:“你们使用的这套设备的生产流程是谁设计的?”

“为了这套机器,孩子她爹可没少动脑筋,仅画图纸就有上百张,还多次找人请教,你看这大管子连着小管子,麻烦着哩,由于他祖辈都从事磨豆腐,又肯钻研、动脑筋,人们都称他是‘豆腐刘’……”刘桂莲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盛一碗豆浆给我们。恍然间,我们发现刘军献和刘桂莲的手已经变形,厚厚的茧子烙在他的手上,豆浆还没有进到嘴里,一丝甜意却油然而生。

刘军献边工作边告诉我们,新建的厂房、冷库、磨浆机、真空包装机等仪器花费了十五六万元,过去,一天只能磨四五十斤,骑着车子游乡去卖豆腐,现如今一天能磨三百公斤左右,有时用新买的小汽车送外卖,有时其他城市的顾客来这里购买,连一些城外的超市、饭店都用上了军献豆腐。

在操作间里,我们看到军献一家人分工十分明确。儿子、女婿负责磨浆、出豆腐渣,妻子和女儿负责在过滤晃单程序上过滤,刘军献则负责大锅熬制,紧张而有序。经过高温熬制,40多分钟后,将熬制好的豆浆再经过布单过滤、老浆点制、压制等一系列程序,豆腐才算是成了型,整个程序虽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份力气活。普通季节这样的过程每天需要六七次,逢年过节必须请工人来帮忙,几乎每天都供不应求。“你看我这个胳膊,每年冬天疼得抬不起来,累坏了。”刘军献摇摇头,似乎对自己的身体有些无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呈现在我们眼前,刘军献端起一碗豆腐脑放了些白糖与老姜汁:“你尝尝,可好吃哩。”捧着这一碗经过多次过滤、老姜制出的豆腐脑,想起平时吃的石膏豆腐,心中暗叹不已。

闲叙中,问起刘军献以后的致富思路,他非常恳切地说:“我想着,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嘛,我打算着在现有四五个已‘出师’徒弟的基础上,至少再为村里培养出10个新徒弟,想法让他们也通过磨豆腐富起来,尽力把豆腐这个小产业做得大一些,要让‘豆腐刘’这个名字响得更远点儿。同时,还计划着要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做出点贡献……”

天已接近傍晚,在刘军献用手机接过一个电话之后,便让儿子把七八块已压制好的新鲜豆腐,进行真空包装后装上自己的专用小汽车,“突突”地开出了生产场院……

上一篇:一位青年农民的“生态产业梦” 下一篇:班主任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