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祭孔礼仪的嬗变

时间:2022-06-03 08:11:30

明代祭孔礼仪的嬗变

摘要:明代朱元璋下令撤去南京孔庙中孔像,至嘉靖年间世宗发动祭孔礼仪改革,诏令将全国孔庙中的孔像改为木主。去像设主”事更是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革的一部分,其不仅涉及明初至中叶社会实际、政治情势的嬗变,也与儒家内部各学术流派的演变带来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去像设主;君统;道统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66-01

传统时代的中国,孔子的影响和儒教势力在其逝世以后呈现几何式的扩大。规模宏大的阙里孔庙多为地方州府兴“文教”而仿效,孔氏嫡裔地位也扶摇直上,世代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享有特权。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克定天下,当年即诏以先代仪礼祭祀孔子。在洪武十五年亲临新建孔庙时,命令将庙中孔像撤为木主神牌并令全国通祀孔子。直至嘉靖时期世宗命令全国孔庙“去像设主”,掀起了大规模的毁像运动。嘉靖帝变更祭孔的内容有:(1)去孔子王号。(2)去像设主,去章服,减杀木主规制及祭器。①(3)削爵称,进退诸儒。②(4)将“大成殿”改为“孔子庙”。祭孔形式的变革也是整个嘉靖朝礼仪变革的一部分。

孔子塑像自西汉开始即已有之,唐宋时期的“开元式”样式成为后世蓝本,元明清时期四配十哲的从祀成为祭孔定制。唐中期所绘的孔像身着帝王衮冕,还绘有历代先贤儒生多达百人,孔庙中的塑像也就成为士人的精神归宿和壁垒,在社会教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代时多有人以为儒教造像源于释氏,随着印度的佛教一起传入并影响着中土本土文化,孔像即是受此感染而来。相较而言,木主则直接源于中国,其可追溯至远古时祭祀活动中的“社神”。祭祀社神时,社坛中以树木、石块作为神位的代表,后演变为木制的牌位,即“木主”。

对于嘉靖年间国子监中“去塑设主”之事,不仅明朝史籍有载,还散见于当时的藩属国朝鲜士人的文集——《朝天录》。元明清时代作为外藩的朝鲜在重大节日、册立世子、君主登基时都要派出使团至北京等地觐见皇帝,回国后使臣将在中国的见闻订为文集。③嘉靖、万历年间苏世让《阳谷赴京日记》、郑士龙《朝天录》、裴三益《朝天录》中都记录了“去塑设主”事,并对其原因有所议论,甚至于连牌位大小的变化也有提及。④朝鲜素来以“小中华”自居,朝天录等文集多为使团成员中知识素养较高的士人所撰,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孔庙中去像去章服、木主规格降低,黄进兴所提的“君统”压制“道统”的说法在学界中仍有说服力。洪武时北方人心未附,采用“既打又拉”的双重手法,以使旧“道统”处于新“君统”之下。嘉靖时,君主只得拉拢较低级文官以抗衡勋旧集团。明太祖、世宗都只是将祭孔的权利掌握于君主手中以打压文官势力,将儒教“道统”纳入国家的仪轨之下。

祭孔仪制的改革是嘉靖祭礼变革的重要部分,自洪武初制至嘉靖定制,期间支持“塑像”抑或“木主”的两种声音一直存在。文官儒生集团绝非铁板一块,复杂的各个宗派,秉持不同的教义,对他们来说塑像、木主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符号。孔庙中“去像设主”、去章服及减杀木主规格都是和嘉靖朝礼仪改制相互配合的一小部分,就君主个人来说,这也是企图通过整合历代不一的孔子形象以将“道统”置于“君统”之下,以“君统”兼“师通”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洪、嘉两朝“去像设主”、去章服及降低木主规制等事件,都应当放置于嘉靖时礼仪改制以及明代儒家学术沿革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考量。嘉靖礼仪改制对于孔像的态度、举措折射出明初至中叶各代君主在面对科举制度下的文官集团势力膨胀时力求以“君统”兼“师统”的心态的嬗变,从中亦可以看到孔子形象因儒学内部主流学术改变时产生的相应变化。

注释:

①洪武时期孔子木主长三次三寸五分、阔七寸,嘉靖九年改为高二尺三寸七分、阔四寸。同样,四配木主原长一尺九寸五分、阔五寸,改为一尺五村、阔二寸三分。十哲木主原高一尺九寸、阔四寸,改为一尺四寸、阔二寸六分。

②如嘉靖时反对薛瑄入祀孔庙,增祀欧阳修。

③朝鲜使团赴京行纪多以中国朝代命名,元朝时多称《宾王录》,明代时改为《朝天录》,至清朝为《燕行录》。明清两代记载相对丰富,近年来中、韩、日三国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④邱瑞中.燕行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

参考文献:

[1]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M].中华书局. 2010.

[2]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邱瑞中.燕行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媛.塑像与木主:明朝祭孔形象的变迁及其原因[J].史学月刊.2011,(8).

[5]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浅谈宋代素色漆器的工艺之美 下一篇:浅谈莽古尔泰之军政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