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问题意识 提高阅读能力

时间:2022-06-03 06:53:48

树立问题意识 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问题意识;能力;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113―01

何谓问题意识,就是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萌生求知趣味的关键,在阅读中教师要让问题唤醒学生求知的潜意识,让其奔突,迸溅出思考的火花。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促膝交流,以此丰富其生活,浸润其心田,提升其生命质量。那么,怎样带着问题去阅读一篇文章呢?主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讲什么

这是阅读一篇文章必须掌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内容。首先指导学生进行速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题目与文章中获取的信息结合起来思考:这篇文章作者要讲什么?

比如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初读题目有这样的疑问:爸爸的花儿为何落了?循着这个疑问,速读全文,提取信息,解决疑问。很快学生会梳理出花儿落了的原因:喜欢花的爸爸病重没有修剪、捆扎和施肥。那“疼爱我的爸爸没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的疑惑便迎刃而解。那爸爸的病情如何?“喉咙肿胀、声音低哑”“妈妈今早的眼睛红肿”等已暗示爸爸病危。后来爸爸怎样?爸爸病逝。从哪些叙述可以看出?回家后老高说:“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过去,你爸爸已经……”“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等语段暗含爸爸已经病逝。理解了这些问题以后,思考:那“我”在成长中有何变化呢?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可归纳出,能自律(上学再不迟到)、遇到困难闯过去(到银行汇款)、能管自己也能管弟弟妹妹(责备弟妹弄掉石榴树上的小石榴),充分说明“我”长大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设疑至此,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就已经不是一个难题了。

当然,有些借古讽今、托物寓理、借物抒怀的文章还需要借助创作背景才能概括其主题,如《紫藤萝瀑布》、《马说》等文章,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现在,我们可以整理出这样的一个阅读思路:看题目(拟题目的用意)――速读文本(整体感知)――提取信息(主要人物、事件及经过、情感、观点等)――提示背景(创作时代及环境)――归纳主题内容。

二、怎样讲

怎样讲的,也就是文章是怎样写的。这个问题已经是思考文章的写法特点了,也就是对文章的写法特色进行一定的赏析和借鉴。文章的写法有很多种,作为学生阅读文本,思考怎样写的,笔者以为首先是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台阶》等文章,同是有父亲的形象,但父亲的形象却各有特点:有朴实细心的父亲;有严厉中蕴含慈爱的父亲;有激励孩子战胜困难的父亲;有以赢得他人尊重为最大心愿的父亲等。由于题材的多样化,也就塑造了不同的父亲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题材的选择是作者情感取向的真实流露。只有沿着题材的表达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其次,就是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方面的特点等。

在归纳写法上不要求面面俱到,只对文章重要的突出的特点进行赏析和借鉴。任何一篇文章写法很多,只要抓住主要的写法就可以了,否则就不是所说的写法特色。

三、学什么

学到了什么,就是说读了一篇文章,有哪些收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本中所选的文章文质优美,不但是借鉴写作的典范文章,也是塑造灵魂和陶冶性情的精美文章,所以,鼓励学生从阅读中说出收获,是很有必要的。在阅读收获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

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从内容上看,在“爸爸”的严厉和疼爱中,“我”渐渐地长大,渐渐地懂事;从写法上看,插叙的运用铺就自如;从教育的角度看,“爸爸”的教育很有特点:严厉中有慈爱,磨练中有鼓励,叮嘱中有期望。对一篇文章不管从哪个角度去领会,都应该鼓励,这是亲身阅读的收获。

古人提倡“学则需疑”,就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没有问题的阅读,学习的效率是不会很高的。既然如此,就要着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要让问题意识自觉地在阅读的土壤中扎根,直至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上一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要凸显“四性” 下一篇:例谈测量旗杆高度的五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