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与全面比较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时间:2022-06-03 06:30:49

系统梳理与全面比较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当今国际会计发展的主流趋势。自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来,IASB所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迅速成为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争相与之趋同的标准。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均采取了与IFRS趋同的战略,在2005年先后采用了IFRS或与IFRS等同的准则。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以国际会计准则(IAS)/IFRS为蓝本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与IAS/IFRS实现了基本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当今国际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会计改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进一步营造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追踪与系统梳理各国会计准则以及IAS/IFRS的发展并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进而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与完善的运行方略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是会计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发展・比较・协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而著就的一部新作。该书是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家林教授以其近期主持完成的湖北省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国际协调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04HBKJ002)的最终研究报告为基础而主笔创作完成的,已由立信会计出版社于2006年9月作为“中外会计审计准则研究与比较丛书”之一正式出版。相对于国内其他同类论著,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色:

第一,深入论证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美国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从而也推动了会计理论研究及其体系的逐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问题不仅是现代会计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研究与完善的现实问题。在该书第一篇“基础研究”中,作者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国际协调问题的由来,提出了研究的价值、目标与内容框架,特别是从构建理性与程序理性两个哲理视角论证了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问题,厘清了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剖析了会计准则体系运行过程的制度环境与会计准则制定行为的理论实质。在回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相应成果以及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特点与主要变化的基础上,解剖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基本取向,并就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完善问题表达了基本观点。

第二,系统梳理了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历程与运行特点。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日趋迅猛,致使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业务处理程式与规范的国际协调和趋同工作进一步受到社会公众、会计职业界、相关国际会计组织、各国政府以及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都积极推动、甚至直接参与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活动,特别是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在推动会计国际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该委员会在2001年改组为IASB后,即明确提出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加速了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实务的推动工作并已经收到初步成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于2002年9月与IASB达成了旨在启动“趋同”项目的协议,开始了其与IFRS之间的实质性协调工作,欧盟已要求所有成员国的上市公司在2005年1月1日起就采用IFRS编制合并报表,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也宣布了类似的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加入到了应用IFRS的行列中。这表明在全球经济领域里对IFRS肯定和认可的力量在逐步扩大,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乃大势所趋。在该书第二篇“协调研究”中,作者即全方位界定了会计国际协调的内涵、层次及形式等基本问题,在系统梳理有关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机构参与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所持的态度及其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之上,透彻地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其环境的制约作用。此外,还研究了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过程中,参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方针、基本措施、基本原则、基本起点和基本目标,明确提出我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参与会计国际协调应持的基本态度以及应付出的努力。

第三,以调查结果分析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思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号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启动了以制定和实施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会计准则体系为突破口的会计体制全面改革工作。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于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十多年来,尽管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亟待理清的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该书的第三篇“运行研究”,即是基于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乃至于全部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实际运行效果调查的结果为基础,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了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和贯彻实施的若干建议;同时,作者还开创性地从法理视角研究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会计法规体系协调问题,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作者基于中美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制度框架及内容的比较,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应举措。

第四,对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IAS/IFRS进行了全面比较研究。2006年初我国正式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建立与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但目前在诸多具体细节与要求上与IAS/IFRS还有差距,弄清楚差距何在、为何存在和如何解决,需要按照准则项目分项进行研究。该书的第四篇“比较研究”,即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国际上相关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比较,另将我国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会计信息列报准则等三大块分别与相关的IAS/IFRS进行了比较。通过分项对比分析,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IAS/IFRS之间的差距,明确进一步缩短差距的方向。

可以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环境的逐渐形成,必然会对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提出新要求。因而,不仅我国参与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的形式与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而且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也是一个不断永续的研究课题。许家林教授主笔的这本新著,以系统梳理国际会计协调的运行过程与全面比较得到的研究结论为基础,并围绕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现实提出了若干创新性的理论认识。其体现的学术研究方式与表达的学术观点对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实务工作者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的研究、工作和学习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Excel在资产组减值测试中的应用 下一篇:俄罗斯会计国际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