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树“请命”

时间:2022-06-02 07:22:30

北方树少,城市绿化不及多雨的南方,尤其珍稀树种,更是凤毛麟角。

早些年,辽宁的一座城市进行道路改造,扩建后的一条繁华大街,一直保留着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大银杏周围还砌了一道矮墙,形成了马路上的一座“孤岛”。过往车辆的司机们,都心怀敬畏,小心翼翼地绕树行走,并对城建工人的爱心深表敬意。保护古树,也反映出这个市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若干年后,这棵银杏被移栽到一个公园里,标志牌上还特别记载了它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游人看了这株古老的银杏,无不受到一次环保意识教育。

2003年,正在拓宽的沈阳市南京街,锹铲和机械声惊扰了两排年轮已过十载的大树,这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街景,眼看着成了城市改造的牺牲品。过路的市民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有一位“见义勇为”的市民,连夜给陈政高市长写了一封信,请求市长关心这些大树的命运。陈市长读了来信很动情,当即决定在南京街开一个现场会,主题就是:看树。

现场会那天,陈市长一走下车就直奔大树,抚摸着一棵棵粗壮的树干,望着树冠如盖的枝叶,深情地对在场的人说:“沈阳能有树荫如盖的街路,不容易呀!请大家在拓宽道路的时候,手下留树。”市长亲自出马,为大树请命,给干部和市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说:沈阳的绿化,有希望。

为大树“请命”,古已有之。

南宋时,有位新调任的杭州太守,刚到职就要扩建太守衙门,并四处物色合适的木材。

净慈寺是当时杭州香火最旺的寺院,寺观壮丽,殿宇辉煌,庭院及周边古树参天,整个寺院掩映于绿荫之中。不幸这些百年古松被太守看中,并下令3天内放倒所有大树,用以修建知府衙门。

净慈寺上上下下焦虑不安。托人说情、上门送礼,能想出的办法都试过了,结果无一奏效。就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有个平时不被人注意的小和尚,向方丈进言:“道济师父有一肚子学问,何不向他讨个主意。”据说这位道济师父,就是传说中的济公活佛。

道济师父整天在寺里尽干些烧火、担水的粗活,方丈很看不上他。为了保住百年古松,病急乱投医,他只好硬着头皮向道济求计。道济好像早已知晓了此事,不待方丈说完,便胸有成竹地说:“这有何难,待我赋诗一首,送给太守一阅,便了。”说罢他挥毫作起诗来:

庭松百尺接天高,

久与山僧作故交。

本谓柯枝千载茂,

未料刀斧共拦腰。

窗前不见龙蛇影,

宅畔无闻风雨号。

最苦早间飞去鹤,

晚归不见旧时巢。

方丈恭恭敬敬将诗送进太守府。杭州太守读罢这首诗,反复吟诵“最苦早间飞去鹤,晚归不见旧时巢”。他读出了其中的劝喻,思量良久,随即下令:“不许砍伐净慈寺的古松!”由此,百年古松,免遭一劫。

每每听到这类故事,总是深受感动。这些爱树的人,并不是爱人之心淡漠,实在是爱自然之心太深。他们懂得,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与自然力量保持和谐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力量,决不是针锋相对地抗拒它,甚至毁灭它。如今频频发生的旱涝灾害也罢,沙尘暴也罢,追究到根儿上,无不与乱砍滥伐,人为地破坏了生态平衡有关。

班固在《汉书・贡禹传》中说:“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大自然也是通人性的,谁抗拒它,谁就注定要遭受它的报复,谁顺应它,谁就能享受到它的恩典。

“自然规律就是人类的法则。”我们不仅要懂得欣赏自然,利用自然,尤其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存。“双赢”是当今人类最常用的一个词语,它不仅适用于人群与人群之间,也理应适用于人与自然之间。古罗马诗人柯鲁狄亚奴斯说:“善用自然,必能为众生带来莫大的幸福。”

上一篇:我,“挤”在北京 下一篇:体验“神奇怀化”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