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助力学生不断提高数学素养与能力

时间:2022-06-02 04:07:44

自制教具助力学生不断提高数学素养与能力

新课改提倡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采用自制教具切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符合新课改精神。自制教具极具形象性,这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加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1 运用自制教具的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智力认知行为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科的感兴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各学科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只是将学生简单地作为一种接收知识的容器,只看重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与理解。这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将自制教具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以那些形象直观而多样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教学中来,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旋转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参与动机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与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笔者课前精心制作了相关教具,在课上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亲自上台,来将这些图形旋转。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教学氛围更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更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于直观事物。而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自制教具,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教具中,学生可以从自制的教具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经过思考思维、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可以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达到对概念与定理的本质理解。这样所获取的知识不再只是机械的记忆与套用,而是真正的理解与内化。

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具的制作中来,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如各种包装盒、水杯、铅笔、教材等,这些都可以用作教具学具。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学生可以对这些基本的图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来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展现这些实物,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效果来将这些实物抽象成平面几何图形。教具都是平时所最为常见、最熟悉的,教师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更具亲切感,更能从中获取直观信息。这些概念与定理也不再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学生更能从大量直观教具与多媒体课件中获取直观信息,并由此转化为抽象认知,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一改往日的灌输式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些都指出了动手操作与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具,真正实现了动手与动脑的协调。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充分动手,让学生在做中主动求知。如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在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制作一些图形,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制作出各种图形,在主动动手操作的同时积极动脑思维。这样学生对这些基本图形的掌握不再是机械地记忆概念,而是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在数与形间建立直接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2 运用自制教具的原则

取材的便利性 教具是重要的教学工具,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认知的重要工具。自制教具是上级部门所配套的教具的有益补充。上级教育部门所配套的教具有时并不适合本地区本班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自制教具更加切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贴近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因此自制的教具要简便、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取材具有便利性,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这样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具的制作与运用中来。为此在制作教具时所选取的材料是普遍常见的,使之真正能够取之于生活、用之于学习。

如关于立体几何图形,教学时发动学生一起来收集在现实生活中所常见的一些包装盒,并让学生利用萝卜、土豆等来切一些图形。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数学教学的距离,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数学的认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具的制作与运用中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运用的时机性 教具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服务的。运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要促进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需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如果不分时机、不分场合地随意乱用,那么教师与学生就会为教具所累,整节课忙着用。虽然说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一些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点根本就没有运用教具的必要,这样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要在学生理解困难、容易出错时运用教具,以丰富直观的教具来展现较为抽象的知识,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直观教具中获取感性认知,经思考上升为理性认知再回归于形象事物,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掌握更牢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自制教具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世界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可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成为数学的主人、探究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新课改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出发点来制作出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理解的教具,突出数学学科特征,让学生充分动手,在动手中得到数学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彬.浅谈自制教具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2011(6).

[2]殷建彤.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7).

[3]陈文花.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2).

[4]张勇.浅谈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2013(10).

[5]赵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具与学具的制作、应用及其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

上一篇: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 下一篇:美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