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之多味解读

时间:2022-06-02 03:04:39

“三秋”是古诗文中一个常见的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它在高中所选的古诗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但是“三秋”所表示的时间又相对来说并不固定。

要了解“三秋”的准确含义,首先,要清楚“三秋”的组成部分,它由数词“三”和名词“秋”组成。“秋”指“秋季”,这没有争议,关键是数词“三”。古诗文中,“三”,一般虚指,泛指多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这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再比如成语“三人成虎”,意思是说谣青说的人多了,就让人信以为真了。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三秋”理解为“几个秋季”,比如,柳永的“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不能理解为“几个秋季的桂花”。因此,要弄清“三秋”的意思,我们就不能习惯性地按照固定熟语推断法去推断文言实词“三”的意义,而是要追根溯源,理清“三秋”的缘由。

“三秋”之“三”跟季节有关。古人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为了便于称呼,依次为:孟、仲、季。比如秋季即为孟秋、仲秋、季秋三个月。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存在一个问题,“三秋”的“三”是指序数词“第三”,还是指基数词“三”?也就是说,“三秋”是指秋季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季秋,还是指秋季,即指孟秋、仲秋、季秋这三个月?再以柳永的“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例,这里的“三秋”就存在着如上的争议。

其实,要解决“三秋”问题。还是要将其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结合生活常识来理解,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词义。从语法结构来看,《望海潮》中的“三秋”是修饰“桂子”(即桂花),俗语云:八月桂花香,不可能说九月桂花香,所以将“三秋”理解为“秋季”,相对来说比较妥当。高中教材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三秋”的例子:“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教材注释为“季秋,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这争议较少,因为后文补充道,“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积水退尽而寒潭清冽,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这写出了九月的景色特征。所以从景物特征来看,这里的“三秋”当然指“季秋”。

当前,关于“三秋”争论最大的应该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般人以为,这里的“三秋”指的是“三年”,以显示那种度日如年的相思情。其实,这是读者的一厢情愿,以为尽可能将时间拉长,就足以显示热恋中男女的恋情。同样,要准确理解“三秋”的含义,还是把它放到语言背景之中。这一句俗语源于《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所写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和采葛(文中“采萧、采艾”同)的小姑娘之间的恋情,一日不见面,就好像很长时间没见面一样,时间的长度越来越长,从“三月”到“三秋”,最后到“三岁”,所以可以肯定这里的“三秋”不是指“三年”,因为“三岁”就是指“三年”。元代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认为,“三秋则不止三月矣”“三岁则不止三秋矣”。此种说法,相对来说为大家所接受,具体而言,有人认为,这里的“三秋”指的是“三个季度”,也有人认为是“两年多”。不管怎么说,这可以看作“三秋”的引申义了,因为它不是指“秋季”,也不是指“季秋”,而是指一个大致的时间段。这一时间段总是大于三个月而小于三年,

综上,可以看出,“三秋”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并不完全固定,但是只要不人云亦云,而是去追本溯源,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就可以揭示出“三秋”的本来意义,不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通讯地址:安徽省枞阳县横埠中学)

上一篇:从学习中寻找幸福感 下一篇:10“首当其冲”就是“冲在最前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