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规律 高效答题

时间:2022-08-10 06:54:00

破解规律 高效答题

目前,高考对一般论述类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社科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大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生若能对命题者命制选择题肢的方法有所了解,就必然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及精准度。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道来探究一下选择题肢命制中的奥秘,以便在今后的解题中能高奏凯歌。

从文字上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肢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判断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要求考生必须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下一番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工夫。不过,从选择题肢的表述方式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目前,命题者在命制选择题肢时基本采用如下三种方式: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方式一: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和提炼,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例:(2011年江西卷第7题)(文本《文化时间》,略)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解析】本题选项的设置,典型地体现了概括式转述的特征。解答此类题,需要重点把握文中对陈述对象的表述,寻找原文信息句,对照选项,进行判断。A项,就是概括性转述了原始人、中美洲的玛雅人、希腊各宇宙学派、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等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B项,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自然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项,信息源在第5自然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项,信息源在第6自然段,选项中说“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表述可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判定其错误。答案:A。

方式二: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例:(2011年湖南卷第12题)(文本“培育一位电影明星”,略)下列有关明星概念“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电视和网络,明星的生产,变得周期更短,速度更快。

B.电视上的明星,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

C.电视娱乐节目使明星大众化,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

D.影像电子文化进入家庭日常生活,人人都可以充当明星。

【解析】本题选项的设置,典型地体现了具体式转述的特征。答题时应通读全文,以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A项。可在第2自然段“自从有了电视,情形有了难以料想的变化,明星的概念大大泛化。一方面从明星生产的角度看,周期更短,速度更快,一部电视连续剧,可以使演员每天晚上出镜,抵得上十来部电影”的表述中找到依据。C项,在第2自然段“由此,电视不仅生产了演艺明星,还生产了体育明星、演讲明星,还有大众明星。到了大众明星秀这一步。明星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他们早已脱下神秘的面纱,成为邻家男孩和女孩”及第4自然段“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的表述中找到依据。D项,可在第4自然段“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量涌现,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的表述中找到依据。而B项可参看第2自然段文字“有了电视,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角色成名,明星可以是扮演自身,就像电视主持人。再例如,姚明扮演姚明,刘翔扮演刘翔。亦即当明星不一定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可以直接登场,以明星自身的名义登场”,由此可见,选项中“只需扮演自身,不要借助于外在的角色”的表述是错误,将原文的可能性表述变成了肯定性表述,导致表述错误。答案:B。

方式三: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因果转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恰当,可以利用句式变换的一些知识、方法帮助解题。

例:(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本题选项的设置,典型地体现了同义变式转述的特征。本题围绕文章第一、二两段内容。列出了四种表述,这四种表述都出自原文,只不过是稍加了变化而已。解题时,应对照原文相关信息,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B、C、D三项的转述都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即都是原文的同义变式转述。而A项中,将原文中的“《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转述成了“《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意思大相径庭,转述错误。答案:A。

以上。就是我们对选择题肢设置方式的探究。大家需明白,正确项永远是正确项,重点研究错误项的编制及其采用的方法,无疑将会使我们在答题时如虎添翼。

(作者地址: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

上一篇:天堂和地狱 下一篇:思辨型作文“忠告”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