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构对音乐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2-06-02 02:02:41

课堂结构对音乐教学的作用

【摘要】只有重视课堂结构的研究,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宏观上讲,教材要重视整体结构,以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学科知识。从微观上讲,合理的课堂结构配之以教师正确使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能使学生较长时间保持优势兴奋中心,提高课堂吸收率。一节课必须事先设计好科学的、有层次的课堂结构,并要求教师有应变能力,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然,就提不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结构 音乐教学 作用

1.什么是课堂结构

结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课堂结构就是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这个结构是由若干认识周期(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得出结论,又不断地形成概念)或层次所构成的曲线式结构。

2.为什么要研究课堂结构

研究课堂结构就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整体形态,研究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工作提高到理论高度。只有研究课堂结构才能使教学科学化,有了合理的课堂,结构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能恰当地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快乐教学法。合理的课堂结构可以尽可能多的调功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重视课堂结构的研究,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宏观上讲,教材要重视整体结构,以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学科知识。从微观上讲,合理的课堂结构配之以教师正确使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能使学生较长时间保持优势兴奋中心,提高课堂吸收率。上海育才学校“读、议、讲、练”教学,“评论式”教学,辽宁盘锦实验中学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湖北大学黎式法教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均为课堂教学新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都取得很大成功。

不研究课堂字构就会失去课堂逻辑性,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又难以突破,久而久之会产生乱课,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其实音乐课的现状足以说明问题。儿童天生活泼,个个爱唱爱跳,天真可爱,小学低年级已能看出是在某种约束力的情况下去打节奏或非常一致地唱唱跳跳,教学较好的学校中、年级学生的;听音能力、歌唱能力或体态律动都显示了较高水平。然而,好景不长,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很少公开教学,初中学生就开始厌倦音乐课。这普遍的波动不正是说明我们的整体结构不科学吗。

3.音乐课的课堂结构

首先想谈一下音乐课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讲声乐、器乐、欣赏、乐理、视唱练耳应开齐,这关系学生知识质量的全局问题。比如,尽管大纲已明文规定音乐课要进行器乐教学,但多年来器乐教学的广泛推广和落实总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年年不在器乐教学上下功夫,就年年培养音盲。这话是不是绝对了?不。因为器乐教学是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不断地进行器乐练习就是不断地通过多种感官给自己进行音准训练,久而久之当然建立起了音准概念,识谱能力也在训练中形成。不进行器乐教学,学生的识谱能力很难提高。再以欣赏为例:占教材75%容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民歌,优秀创作歌曲,古今中外优秀歌剧选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都要开全;器乐欣赏的民族乐器介绍,西洋乐器介绍,民族乐队介绍,西洋乐队介绍,歌剧、舞剧音乐等也:应开全,开设不全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全面或产生某种偏向。如:由于介绍西洋乐队较多,欣赏歌曲的伴奏多为西洋乐队伴奏,对民族乐器的陌生导致学生并不喜欢民族乐器。又由于戏曲音乐介绍的较少又不落实戏曲选段的学唱,故学生既坏喜爱戏曲音乐又不会唱戏曲唱段。

从微观上讲,课堂结构应有利于学生掌握“双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完成学习任务。把教与学建立在以教为主导广举为主体的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只有“主导”与“主体”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才是合理的教学结构。

下面,接着知识菇构的话题谈谈教学层次结构。这个问题与课堂类型有关;课堂类型从内容上可分为声乐课、欣赏课、器乐课和乐理知识课,从教学上可分为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综合课。不同的课堂类型应该有不同的层次结构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音乐课由于教材的需要多数课为综合课,它们的结构是: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视唱练耳、进入新课、巩固新课、复习。其中大部分时间是视唱练耳和进行新课欣赏课的结构一般是:介绍作品梗概、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分析作曲式结构、完整欣赏作品、分段欣赏作品,有条件的可练唱或练习演奏主题,熟悉作品,复听。如果是介绍一组作品就要分辩它们的曲式、调式的异同,作品体裁、演奏风格的异同,通过分析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培养技能的课(声乐训练课、器乐演奏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结构是:组织上课,提出训练的目的与要求,复习与培养技能有关的知识,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或操作,总结、布置作业。教学结构的连接方法应该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自然的、有吸引力的。

一节课必须事先设计好科学的、有层次的课堂结构,并要求教师有应变能力,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然,就提不高教学质量。我听过这样一节课:上课后用了八分钟复习上节课《大鹿》的表演动作,又用了十一分钟指名两组学生到前边表演,全班讲评。一节课已过了一半,而且是最佳时间,多可惜!接下来教师播放欣赏教材《我是人民小骑兵》并向学生提问作品表现了什么?问题不明确学生也无从作答。又听了几遍就下课了。

最后,谈谈课堂审美结构。正确的审美结构能启发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声乐课、器乐课、欣赏课都应该从感受美开始,经过理解美,达到完整的或更高一阶段的创造美广这就是好的音乐课。比如:一节综合课(歌曲教唱课),在教唱之前总要由老师范唱(或听录音范唱)一遍;这是介绍作品,让学生头脑里对作品有个大概的轮廓,这是感受美的过程。接下去就要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分析曲式结构、创作手段、作品特点,这是理解美的过程。在反复练唱后,要尽量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演唱出来,这就是表现美的过程。一般的声乐课可以到此结束,水平较高的学学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其速度、力度的变化,处理高潮的铺垫和形成,如果是有独到的理解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一节器乐教学课哪怕是一首民间曲调的排练,也应有这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结构,才是完整的。

4.如何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不是二咸不变的,但有优劣之分。如何设计一个较好的课堂结构呢?以下几个条件也许可以参考:

4.1 从一学期考虑,知识的整体结构要全面,全学期要有整体安排,无论器乐、视唱、节奏均有系列练习。老师上每节课都要清楚它与全局的关系。教材必须加入自编部分才能构成系列训练。

4.2 新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观知识、能力、智力的协调发展精神,学习的过程尽可能多的用感觉器官去认识同一事物,课以练为主线,技能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智力在训练中发展。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4.3 音乐课要突出和谐美。交替使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使学生情感起伏就显得和谐。课上要以“感受美”为中心,通过“理解美”落实到“表现美”,高层次的学生还可以达到“创造美”。课堂气氛要和谐轻松,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

4.4 明确课堂类型。备课时要明确从教法上分这节课属于哪一类,从内容上分属于哪一类。明确后再备出课堂层次结构。上课时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增强应变能力,使结构科学化。

4.5 善于观察,留心总结。各科教学的知识内容各异,但教法、教学原则是相通的。听一听语文讲读课也许对我们分析歌曲的文学却分会有帮助;听一听教学课定理推导也许会使音乐课的结构更加严谨;听一听理、化、生的实验课也许会提高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信心……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优化课堂结构,就能取得完满的教学效果。

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研究了课堂结构,不是为把教学搞成程式化,而是要使不同类型的课都各自有所遵循,使教学更加科学化,用最短时间取得最佳效果。当然还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教学语言、板书艺术、学生的各种心理效应(首映效应,情境效应)和不断提高教师修养。

上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下一篇: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 重视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