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专数学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6-02 01:44:03

完善中专数学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从中专生的特点出发,简要阐述了兴趣导入教学法、启发式讲授互动教学法、动手得学教学法三种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专数学 教学方法 效率

由于对数学课不感兴趣,甚至有惧怕心理,所以应付学习、应付考试成了中专生的通病。我们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向“要学、会学”转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不要一味追求高目标:在知识要求上,总体思想是降低理论、强化能力、适度更新、结合应用、兼顾体系;在个体的要求上,要做到拉开差距,保持梯度,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兴趣教学、培养习惯、强调方法,切实实施分层教学。最终目的是改变“教师为本”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但靠以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育界有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多法、贵在得法”的说法。新的教学形势也需要新的教学方法。

1.兴趣导入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比如,在“等差数列”学习中,先给出一组数,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组数有什么特点,积极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条件,满足学生渴望得到他人肯定和自我表现的欲望,自信得到增强后,学习积极性也就有了。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尝试点,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尝试学习。比如,在讲分层抽样的讲授中,先给出某校不同年级学生身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抽样。学生很快会答出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法,再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否保证每个样本被抽到的可能性相同,学生则会在思考中产生矛盾,进而渴望新知识、新方法。再者就是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紧扣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制作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导入教案,让学生感觉新鲜。比如算法这一章节的教学。

2.启发式讲授互动教学法

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识。师生互动,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等比数列”的讲授过程中,怎么来定义等比数列呢?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推出答案。真正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使用讲授法的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探究、发现、应用等活动。教师设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尝试层次和恰当的步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实验等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推演等方法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寻找、发现和掌握学习的规律。比如,教“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我首先把某二次函数的图象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讨论,观察得出这个图象的特点:(1)是一条抛物线;(2)向下(或向上)无限延伸;(3)有一个最高点(或最低点);(4)是轴对称图形;(5)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的,是一部分递增,另一部分递减。然后我再提示:(1)这个最高点(或最低点)跟什么有关?(2)对称轴怎么表示?(3)递增或递减的部分怎样表示?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慢慢归纳出二次函数的一般性质。这样主动地发现、获取知识,更易于知识的掌握。

3.动手得学教学法

身体力行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动过手之后学到的知识比老师语言讲授要扎实得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取学生动手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了直棱柱、正棱柱的定义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壳去做一个正棱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于这个几何体的认识就更直观,更清楚。每一章节,我都会挤出两节练习课。第一节开始做书上A组题,以小测验或课堂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建立信心。第二节开始做B组题,让学生利用A组题的相关题型来解决。通过自己动手,不断巩固熟练所学知识。

绝大多数的中专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中专教育己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一种趋势。然而,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实施中专教育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因此,作为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把课上活,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及时更新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述几种方法是几个粗略的方向,更多的还要在实际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邓兆华.用“任务”来“驱动”中职数学教学[J].华章,2010(13).

[2] 隋军.对中职数学教学的问题思考及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3] 席晓凤.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5).

[4] 沈淑懿.让冰冷的数学之心逐渐暖和起来[J].考试周刊,2010(30).

上一篇:“少告知,多探究” 下一篇:浅谈《机械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