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患者护理体会

时间:2022-06-02 12:02:58

剖宫产术后患者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施行剖宫产术的856例产妇术后护理进行总结。结果: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只要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均能使产妇安全顺利地渡过围术期,早日痊愈出院。结论: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降低产妇术后并发症,促使产妇早日康复,提高产妇健康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 护理

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做好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护理,对促进产妇早日康复非常重要。我院2005年以来共施行剖宫产856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56例剖宫产患者中,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812例,44例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失败及失血性休克不能使用椎管内麻醉而改为局部麻醉。年龄22~41岁,初产妇685例,经产妇171例。术后切口疼痛94.6%,子宫收缩痛88%,寒战43%,发热59%,排尿困难12%,排痰困难28.5%。

2 术后护理

2.1 :术后6~8 h以内取平卧位,麻醉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24 h后改为半坐卧位,利用引流有利于恶露排出。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腹腔脏器粘连,如果不能早期下床,要定时翻身,每2小时1次。由于产后大量出汗,被褥受潮,身体受压部位易发生压疮,故要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勤换内衣、床单。患者有咳嗽、排痰不利时,应在翻身的同时给予轻叩背部,以利痰液排出。一般术后24 h鼓励下床活动,有利于子宫收缩和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2.2 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每半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稳定后改为每4 h测1次,以后每天至少测4次,直至正常后3 d。

2.3 饮食:根据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安排进食,无腹胀的患者,术后6 h给予少量流食;排气、排便后,给予半流食;如患者有腹胀时,应禁饮食,待肠蠕动功能恢复、排气或排便后给予流食,以后逐渐改变为易消化的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多纤维的半流食、软食、普食。

2.4 症状的处理

2.4.1 切口疼痛:一般手术后6~8 h疼痛最剧烈,发生率94.6%。患者切口疼痛难以忍受时,可遵医嘱给予普通止痛药物,疼痛大多可以缓解;个别患者效果不佳时,可改为强效镇痛药,必要时间隔4~6 h重复给药。一般术后24 h后疼痛逐渐缓解。

2.4.2 子宫收缩痛:术后产妇自诉下腹部有一包块阵发疼痛并伴有阴道流血,应耐心向产妇解释属于生理现象。静滴催产素时,也可致此现象,应及时减慢静滴速度或暂时更换其他药物以减轻疼痛,一般不需要药物止痛。同时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2.4.3 寒战:术后患者多在术毕及抬入病室后发生寒战,一般持续在半小时左右均可缓解。其发生原因:①手术暴露时间长。②手术过程中液体输入量过多、过快。③冲洗切口液体温度过低。④手术室与病房温差大。⑤接送产妇时盖被过薄或遮盖不严,使身体部分。应在患者送入病室后增加盖被,减慢输液速度,脚下放热水袋,以促进体温的恢复。

2.4.4 发热:患者一般在术后1~2 d内体温稍有升高,通常不超过38℃,多为术中损伤组织坏死、吸收引起的吸收热,属正常生理反应,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可嘱产妇多饮水以利退热。如持续高热在38℃以上,应注意切口感染及乳腺炎的发生。故应及时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情况;及时给新生儿哺乳或用吸乳器吸乳,并用热毛巾从腋窝部向方向做环形按摩,使乳汁排出通畅,防止乳汁淤积发生乳腺炎。同时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2.4.5 排尿困难:术后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同时注意观察尿液的性质及尿量。一般术后24 h拔除导尿管。在拔管后有排尿困难者,应根据原因给予及时处理。①不习惯卧床及床上排尿,可使患者坐起或下床排尿。②病室里人多,产妇在病室排尿有害羞心理,应让病室能走动的人暂时离开病室或用屏风遮挡。③怕手术后切口疼痛不敢起床或下床排尿,应积极督促、鼓励帮助产妇下床排尿。④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对引起尿道刺激症状者,应及时拔除导尿管,每日行0.01%高锰酸钾擦洗会及尿道口,术后24 h坐起或下床活动,督促排尿,并且利于子宫收缩及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总之,出现排尿困难时,除以上处理外,还可行热敷下腹部或下腹部轻轻按摩,以利于膀胱括约肌的收缩,促使排尿,也可利用已建立的条件反射,让产妇听流水声或用温开水冲洗会而排尿;针刺穴位。如效果仍不佳,行无菌导尿术给予导尿。

2.4.6 腹胀:术后肠功能未完全恢复出现腹胀时,可给予热敷或足三里针刺;也可行新斯的明0.5 mg皮下注射。效果仍不佳者,给肛管排气或肥皂水灌肠等。

3 小结

通过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均能使产妇安全顺利地渡过围术期,达到尽早痊愈出院的目的。

上一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脑卒中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乳腺癌保乳治疗及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