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初探

时间:2022-06-02 11:44:18

新课标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初探

摘 要: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紧迫呼唤。笔者以新课标为基础,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挖掘教材人文意蕴,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等角度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渗透;素养;意蕴;活动;弘扬

语文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语文观念,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从事者,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它不仅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威信的基础,而且是教师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高中语文新课标》注重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无疑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从‘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我们就必须在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造就人这一观点上,展开教师教育的全新视野;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追溯教师教育的真正目的;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上,构建教师教育的新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以身作则,以人为本,敬业奉献,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人生理想的实现,培养学生关照自己的未来前景和人类现实的生存境遇。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想教好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就要特别丰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文化知识之外,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评判、审美情趣等人文知识,而且更要与时俱进,随时纠正所学知识的缺陷与不足,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存储。

人文知识是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语文教师定要以身作则,自觉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因为人文知识既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股“源头活水”,有了这股“清泉”,就一定会使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生机盘然的景象。对于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其不仅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共性,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尽情想象,珍视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赞扬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教师真正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就能确保学生自由、平等、幸福、自信地学习,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一颗金子都能够耀生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每一个中语文教师都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宽的教育视野,在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传递人文关怀、发扬人文精神。

二、挖掘教材人文意蕴,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恰当把握教材中的育人点。高中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是语言文字和语文知识的排列组合,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是隐逸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先把文章中彰显人文教育的内容挖掘出来,充分地把握其中的人文内涵,合理地整合其中所呈现的人文意蕴。

比如屈原的《离骚》中所表现出来就是诗人一种壮志难酬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但是这首诗里无论是情境的创设、意象的运用,还是修辞的运用,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用,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其进行点拨,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千古名篇的艺术魅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与学生平等体验对话,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让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达到统和。

高中语文情感陶冶教学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文熏陶,提高道德修养。课前导入就是用情境陶冶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时机,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丰富语文活动课堂,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活动课堂是目前语文新课改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实践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课堂活动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将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生活形式、生活感想等用各种形式在课内外再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作者为我们描述生活百态,体悟风格各异的人文盛宴。

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重组、虚拟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学习《窦娥冤》、《雷雨》、《鸿门宴》、等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将其改编为话剧进行表演,学生依据自己在课外查阅的相关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情景重现,更加熟悉了文本内容,了解了人物性格,提高了审美能力。学习《祝福》时,我们可以为其增加:“祥林嫂捐了门滥之后,仍然被禁止参加‘祝福’,于是她一怒之下,跑到土地庙拆了门揽。”这一情节,让学生通过演讲、辩论的方式讨论其合理性,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创新。

上一篇: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规制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氨溴索雾化吸入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30例临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