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土家族文化的现代化

时间:2022-06-02 10:58:57

试论土家族文化的现代化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文化经历了一个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政府重视、民众崇尚、企业开发和社会认同等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步走向现代化,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文章从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土家族文化的当今现状以及现代化发展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32-04

一、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源流

土家族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人口过百万而又不跨境的少数民族,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陆”少数民族。建始县地处鄂西边陲,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有人口51万,是典型的土家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之一,这里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与发展及其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对民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社会学认为,从本源看,民族文化是对该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与展示。毫无疑义,土家族文化是对土家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与展示。目前,学术界对土家族的起源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巴人说” 、“土著说”、“乌蛮说”,等等,这些纷争揭示了一个历史真实:土家族来源是多元的,是与多个民族生产、生活、交往与交融相关联的。考古与现存的史料证明巴人南迁后进入了当今的土家族地区,与《山海经》所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相符。所以学者们称这一地域性文化为“早期巴文化”和“春秋战国巴文化”。巴文化在今天土家族聚居区域内,出现时间最早,稳定性强,时间延续长。因此,土家族文化较多地保留了巴文化的文化特征。先秦之时,越、濮两族也在今天土家族地区活动,后来越、濮两族大部分退出了土家族居住区,但其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在现今建始县境内的长梁区、三里区等处发现了大量的悬棺埋葬,土家女儿会的风俗,隔热防潮的土家吊脚楼等都仍保留着越、濮两族文化之遗风。同时,土家族文化对楚文化也有吸收与发展。在楚国灭亡之后,楚文化逐渐被汉化,但由于土家族居住区处在山高路险的武陵、交通闭塞的大巴山山脉之间,仍旧保留了大量的楚文化遗风,这一点在原始信仰巫风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巴人、乌蛮、越人、濮人、汉人和楚人等多部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土家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融合过程中,使巴文化成为长江中上游一支风格独特的古老民族文化,土家族文化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二、土家族文化的当今现状

以建始县为例,土家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家族、食俗、婚姻、信仰、丧葬和节日等方面。其主要表现载体有文物古籍、传统语言、风俗节日和宗教活动等,写实与再现于当今社会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图书报刊、摄影电视等形式之中。

(一)土家族艺术文化

建始县土家族文化是以巴文化为主源,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交流融合、演变传承而发展成的。主要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建始县境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广泛,风情深厚,历史悠久,其中主要以吹打乐为代表,以丝弦锣鼓和薅草锣鼓两种音乐广泛活跃于民间。影响最广的是《闹灵歌》、《建始县丝弦锣鼓》。建始县境内的吹打音乐的发展过程是很长的,无论是耍锣鼓还是戏曲音乐,大约经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经由发展——吸收——再发展的选择历程,成为了具有很强地方色彩的音乐。

建始县土家民族的舞蹈有丧葬类、宗教类、节庆类等三类十余种。丧葬类舞蹈主要有跳丧舞、转丧鼓和坐丧鼓三种,主要是运用艺术手段,以乐为形式表达哀的内容的一种群众性舞蹈,盛行于全县各地,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表演者多为男性,只能在“大夜”时,在亡者灵堂内外表演,其中跳丧舞最为著名。宗教类舞蹈是原迷信职业者用以“消灾”的职业性舞蹈,在“法场”上或赶庙会时公开表演,县内仅存傩舞和端公舞两种。这类舞蹈后随科学的发展与普及,逐渐淡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后,巫舞就近于泯灭。节庆舞蹈有十多种。除在传统节日跳舞外,土家民族在出嫁、生子、建房等喜事也用这类舞蹈来庆贺,主要有打喜花鼓、龙舞、花鼓灯、狮舞、采莲船等[1][2]。这些民间舞蹈在全县流行范围广,影响较大。

戏剧作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诗歌、舞乐出现较晚,现在保留的较普遍的戏剧形式是在改土归流后的戏剧,主要有南戏、灯戏、围鼓、傩戏等。最早的土家族戏剧“茅古斯”是一种歌舞形式的古代戏剧,在今天的建始县内已经消失。

建始县内的土家族文化除了上述形式外,还有口头文学、工艺美术和文字文学等。在诸多的文化形式中,以五句字歌和吊脚楼最具民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习俗文化

土家族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迁,且受汉族习俗的深刻影响,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土家族的物质习俗大部分跟当地汉族趋同,或渗透着汉族习俗;而精神习俗保存较为完整,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习俗的影响,但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服饰习俗上,由于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使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以至逐步汉化,基本散失了本民族的特色。

饮食文化:1)主食:宋代以前,土家族人以栗和燕麦为主食,富人亦有食稻米的;土司时期,以荞稻米、豆类、菖、蕨为主食;近代至新中国前,以杂粮为主,以苞谷,洋芋,红苕为大宗;新中国成立后,以稻米、苞谷为主食,杂粮有小米,麦类,豆类,红苕和洋芋等。土家族饭的品种很多,有大米饭,苞谷饭,小米饭,糯米饭,蓑衣饭等。“土家族中具有特色的‘蓑衣饭’,由于苞谷和大米的颜色分别为金黄色和银白色,故将其称为‘金包银’,俗称‘蓑衣饭’”[3]。2)副食:土家族人的副食体现在喜酸好辣,喜欢用面类和辣椒做菜,故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食谚。3)饮料:土家族的饮料主要有茶和酒两大类,各具特色。其中茶类有绿茶,油茶汤,罐罐茶,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茶,姜汤茶等,土家族油茶汤有悠久的制作饮用历史;酒类饮料为苞谷酒,五谷杂粮酒,药材酒,果品酒等。土家族饮酒之风源远流长,早在秦代就有酿酒与饮酒的习俗。

上一篇:五大实用的低成本创业方式 下一篇:如何看待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