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舞蹈教学中土家族摆手舞的教育功能

时间:2022-05-08 03:55:11

试论高职舞蹈教学中土家族摆手舞的教育功能

〔摘要〕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和民族性的民族民间舞,其动作元素质朴,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份子,在高职院校中以教育教学的方式了解土家族“摆手舞”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土家族摆手舞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摆手舞现代创新与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教育功能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两千年以来他们就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苗等族杂居。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

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祭祀祖先、祈祷丰收、向往平安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民族民间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它既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也是一个进行本民族历史教育的大课堂。它冷藏和积淀着丰富的原始土家文化的信息,让人感受到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讴歌民族历史,传承和强化民族精神的体现。

一、摆手舞的基本形态及动作规律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规模大,参与人数多至千万人,主要功能是祭祀,祭祀的主神是“八部大王”,大摆手按传统习俗为大型祭祖活动,一般在摆手堂举行,每三至五年举办一次,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十五。“小摆手”规模小,参与人数少,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土地王为主,以表演农事活动为主。小摆手一年一次,按时间可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四月堂、五月堂和腊月堂。各地区“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大体相同,整体动作风格刚健有力粗矿朴实。

1、大摆手的基本形态及动作规律。“大摆手”是歌舞相间的艺术形式,且舞蹈动作与鼓点相伴而行,表现土家族起源、迁徙、抵抗外敌和农事活动。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战争场面,核心的鼓舞斗志。大摆手的摆手动作归纳起来基本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套摆、展翅、雀跃、踏浪、乐太平、枕戈,摆手鼓点有二板(二拍),三板(三拍),四板(四拍)几种。

2、小摆手的基本形态及动作规律。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小摆手,它是土家族居住地区普遍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凡百户之乡,皆有“土王祠”、“爵主宫”又称“摆手堂”,堂前有宽敞的土坪,每逢喜庆之日,男女老少集齐神堂,击鼓鸣锣跳起小摆手。小摆手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表现农事生产的动作。很多农事动作是在“单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即在单摆动作中,保持基本韵律节奏不变,加入一些农事生产动作的模仿,比如“插秧、割谷、搓麻等。

大小摆手均以土锣和堂鼓为伴奏乐器,伴奏乐器有着丰富的曲牌,不同的农耕动作配有不同的曲牌,一般采用四二拍的节奏,乐曲节奏轻重分明,声音洪亮。

二、土家族摆手舞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人类把教育称作“濡化”,土家族摆手舞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祭祀仪式,其形象化突出的舞蹈动作,让人更容易接受、容易参与,容易记忆,使人在土家族渊源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土家族摆手舞通过舞蹈动作,配以音乐,在再现劳动人民的生活过程,既有强烈的自娱性,又能体现个体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人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性质。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湘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土家族摆手舞走进校园,走进高职院校艺术舞蹈教学课堂,是适应文化繁荣新时代需要多元化舞蹈教学的具体体现。这既可以让教育教学发挥熏陶作用,广泛传播民族文化,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让多艺术学科相互协作,多角度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内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

1、摆手舞走进高职舞蹈课堂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一般都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特点,学习者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慢慢领悟舞蹈的真善美。“摆手

舞”作为反映土家族人民生活文化的民族民间舞蹈,它既反映出土家族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状况,又表现了土家族人们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精神和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质。例如:摆手舞中“种包谷”“洒小米”“挽麻团”“结棉花”等舞蹈动作它反映了土家族人们生活状况及各种生产劳动场景,也表现了土家族人们勤劳朴素、团结互助的品德;反映土家族人们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梳头发”这些舞蹈动作都包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拉弓”、“射箭”、“骑马挥刀”等动作,则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了保卫家园,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在高职舞蹈课堂中学习摆手舞是让学生们感受土家族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汲取民族精神,让土家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和传递。

2、摆手舞走进高职舞蹈课堂有利于民族审美的培养。土家族摆手舞作为文化蕴藏着湘西土家人的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其舞蹈动作形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感染力,而土家族民间吹打乐和以织棉、挑花为饰缀的土家服饰等传统文化更具有浓郁地民族审美意识。

①从摆手舞的动律和韵律来看,它们的风格特色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有“龙行虎步”的风采。而它与别的舞蹈最大的不同特点就在是“同边摆手”即在动作不论舞义的变化,皆为同边手脚同时出动,否则不称其为摆手舞。摆手舞的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土家族摆手舞手的摆动一般不会超过肩,动作线条流畅,自如大方。而围圆而舞的“圆圈舞”队形是土家族摆手舞最常见的形式,这种舞蹈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存在,是最古老、最简易、最普遍的一种集体舞队形,也是舞者之间最便于交流的队形,这种形式的舞蹈姿式、动态及队形,意在展示众人同心同德,团结一心的观念,也通过这种形式提升民族凝聚力,体现简洁、整齐的形式审美。

②从摆手舞的音乐来看,土家族摆手舞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其中还融入了人声念白,这种念白多为喊腔,旋律性不强,但颇有声势,能表现强烈的欢乐情绪。通过锣、鼓的节奏来控制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节奏。表现战斗动作时,节奏高亢激越;表现追忆祖先动作时,节奏舒缓而庄重;表现生产劳动时,节奏快慢有致;表现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家族摆手舞的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其音调和调式还以五音阶体系为主,注重小调色彩,并加入山歌、民歌的元素,既保留了土家音乐简洁、欢快之美,又使其更富有韵律感。

③摆手舞的服装也具有显著特点,大都用土家人自织的蓝、黑、红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者白布缠头,穿大衣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用布做成,仅胸襟右上角用两个铜扣,腰系荷包。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叫做琵琶襟,镶有花边。妇女穿宽衣大袖,裤子肥大,袖口与裤脚均镶有五寸宽的花边,内镶七寸宽的丝绒小边。她们的衣领有五分高,镶有三道小边,肩及胸襟镶五寸宽的边,不绣花、滚上淡蓝色的细边,扣子全用布做成,仅领子处用一颗铜扣,色彩调和,朴实美观。它的民族服装不仅体现了勤劳勇敢的土家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也向人民展示了他特有的审美情趣。

3、摆手舞走进高职舞蹈课堂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土家族摆手舞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一块古老的瑰宝,是土家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扎根于土家的土壤之中是土家人民精神生活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摆手舞在其产生、发展、流传至今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积淀、更新和创造,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土家族摆手舞对陶冶人坚韧的性格,培养民族自豪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土家族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对今天的土家族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同时摆手舞作为一项全面展示土家族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优秀艺术形式,已经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的保护。然而,摆手舞也面临着动作失传、文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危险,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作为教育者让摆手舞进入高职舞蹈课堂能更好地推进现代教育多元化的步伐,实现对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和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使民族文化的繁荣创造出新的面貌。

基于土家族摆手舞在高职艺术课堂教育功能的特性,我们只有深刻准确认识摆手舞,才能更好地演绎摆手舞的舞蹈风格,才能在推广传播中、在继承发展中保留土家族具有民族象征性的身体语言符号,才能真正走“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发展民族文化”的道路。(责任编辑:谭博薇)

参考文献:

[1]梁先学.湖南土家族风情[M].2010.

[2]张伟权.土家族摆手舞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3).

[3]刘楠楠.试论土家族摆手舞形态流传与发展[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贺泽江.论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与前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5]徐开芳.民间舞蹈集(上下册)[M].2006.

[6]彭蔚.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4(4)

上一篇:公司破产概率及其实证分析 下一篇:纺织、服装行业营运资金管理典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