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催肥”背后缺失了什么

时间:2022-06-02 08:58:16

课堂“催肥”背后缺失了什么

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获得最大限度“收获”的“催肥”课堂,全然不顾孩子已经疲惫的身躯抑或迷茫的眼神,这是一种病态的课堂。我们要还课堂、还孩子以健康,就不应该“贪多求全”,而是要设计一些精当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把探究活动做细、做实、做透

科学课堂教学 “催肥” “高效”

现代生活讲究快节奏,饮食要快餐,网络购物风行“秒杀”,养殖追求速成,教学也不例外。“催肥”“高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常有体现,一二分钟(甚至几十秒)就要求完成一次讨论;几分钟内就希望完成一次实验探究;一次活动就要获得理想的数据;一次实验就要得出结论(只求数量不要质量,只重结果不问过程)。表面的繁荣掩盖了潜在的后果。

“高效”的课堂“催”得孩子们近似乎奔跑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的“帮助”让孩子不费吹灰之力摘到现成的“硕果”,遗憾的是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会扔下装满“硕果”的篮子,空手走出教室的大门,因为“硕果”是枯燥的、没有引起他们兴趣的、老师硬性塞给的。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课堂催肥”“探究高效”?我们从课堂教学的实例谈起。

在一次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中,听了一节《它们会生热吗》,导课后探究:棉花或毛皮会生热吗?首先利用已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汇报方案设计、温馨提示、探究实验。教师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短短几分钟学生就进入到如火如荼的实验探究中——“高效”。这一切看似按部就班地进行,实则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成为后面实验失败的绊脚石,虽然接下来学生汇报一板一眼(见表1),就是这样一组数据,结论的得出也是轻而易举,直奔主题,这就是“催肥、高效”的课堂。

课堂探究中,一旦孩子们获得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结论,教学就会顺利进行;一旦孩子们遭受挫折,教师也会想尽办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完成任务。这位教师就是这样做的,同学们,这组数据从整体来看,棉花或是毛皮都不会生热,是不是这样?大部分学生见老师这样说,顺口应道:“是”。但教室里也有另类声音:“我们组的温度升高了,会生热”;“我们组的温度还降了呢,还会生冷。”另一小组的一位学生小声反问道:“那人们为什么冬天还会穿棉衣?”老师视不同声音而不见,淡淡地说了句:“我们是从整体上分析,你们说的是个别现象,一定是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于是乎,棉花、毛皮一类的物体不会生热的结论就堂而皇之地得出来,还有个别学生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却被紧随其后的下一环节的“探究”挡了回去。

课堂就像走马灯一样,在几个环节中不停地旋转,而且它们之间有时还会发生脱节现象,甚至有的探究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就匆忙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学生的思考无立足之地,何来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谈不上星火燎原。从表面上看似乎课堂“热闹、有序”,学生也能积极动手探究,可是当我们冷静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催肥”的课堂背后缺失了什么?

记得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导师发现深夜里实验室的灯还亮着,于是就过去看个究竟,发现是他的一位学生还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于是导师就问这位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导师继续问道:“那你晚上又在干什么呢?”学生仍然回答:“还是做实验呀。”导师听到这儿,皱了皱眉,轻轻地问了一句“那你思考的时间又在哪里呢?”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又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空间?

“催肥”的课堂,缺少的正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和思考。我们再来分析这组数据,在6分钟的实验探究时间内,有的组内温度没有变化,有的组温度升高,还有的组温度降低了。老师一句“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那样的苍白,背后掩盖的是学生质疑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细分析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1、温度计不精准。2、学生在包棉花时手接触到温度计的液泡。3、部分学生本身就不会正确读出温度计的温度,否则开始时的室温也不会差距那么大。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够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而后逐一解决,这节课即使只完成了这一个探究活动,但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基础上的有效的探究,这同样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

又如,另一位教师执教的《谁热得快》一课,重点就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证明哪些物体吸热快,在教师的有效调动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它们的思维被打开,相互碰撞启迪,方案不断被补充完善,不再局限于教材上呈现的那两种方法。仅仅一个方案设计环节就占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有了充实完善的方案,自然使后期的探究水到渠成。教师给予学生大量思考的时间,放慢探究的节奏,在方案设计环节中,关注产生的问题、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和同伴的思维过程,这才是健康的课堂,充满浓浓探究味的科学课堂。

那种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获得最大限度“收获”的“催肥”课堂,全然不顾孩子已经疲惫的身躯抑或迷茫的眼神,这是一种病态的课堂。我们要还课堂、还孩子以健康,就不应该“贪多求全”,而是要设计一些精当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把探究活动做细、做实、做透,深入研究其中原因,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深度,以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理想境界。

上一篇:浅议班级管理中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 下一篇:注重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