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时间:2022-06-02 07:02:13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以2007-2010年年报中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金融资产已实现收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均通过出售时机的选择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实现收益进行了盈余管理,但是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者更倾向于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两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均确认为当期损益,并对其进行及时、透明的表外信息披露。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

0 引言

公允价值问题是近十年来会计前沿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热点问题。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尤其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均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是两者在会计处理上存在显著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未实现收益以及后期处置时产生的已实现收益均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利润表;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双重确认收益的模式进行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未实现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产生的已实现收益再转入利润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模式,使得两类金融资产可能存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状况。对两类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与盈余管理分别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上市公司是否还存在使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以及具体的操作手段,并可以进一步了解两类金融资产会计确认模式的优劣,为目前争论较多的公允价值确认损益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因此,本文将以2007-2010年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作为样本,通过经验数据分别验证两类金融资产的已实现收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新准则实施之前,金融资产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大量未实现收益未能及时的体现在报表中,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控制金融资产的交易时间达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使得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可以在发生的当期体现在会计报表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及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采用未实现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但是新准则中规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未实现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要求显示出很强的隐蔽性,上市公司仍旧可以通过操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的确认时间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牟韶红(2010)选取2008年年报中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为样本,检验了2007-2008年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公司盈余波动的影响。研究证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可能会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蓄水池”,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控制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时间进行盈余管理,这种现象在盈余下滑的公司更为明显。[1]王玉涛等(2009)和叶建芳(2009)同样证实管理层能够通过控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卖出时间达到调节当期盈余的目的。[2-3]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包含了已实现投资收益和未实现投资收益两部分,且未实现收益未直接反映在利润表的损益科目,显示出很强的隐蔽性。因此我们可以合理预期,在这种双重确认收益的模式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时机的选择来“实现”未实现投资收益,达到运用已实现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公允价值计量下,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其已实现投资收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相关。

与此相对应,公允价值计量下另一种主要的金融资产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意图为短期交易,该类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资产终止确认时再转入投资收益。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和未实现收益能够及时的体现在利润表中,因此这些未实现的损失和利得都将在发生的当期付出水面,不能再为上市公司提供盈余管理的空间(张涵,2008;牟韶红,2010)[4]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公允价值计量下,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其已实现投资收益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不相关。

2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手工收集深沪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2007-2010年年报中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公司。剔除财务数据缺失以及利润总额为负的样本公司,共收集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为1436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1266家。

2.2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目前国内用于解释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均机会主义观点展开的。因此本文参考吴战篪等(2009)[5]的盈余管理指标,将“利润平滑”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模型:

模型(1)选取持有可供出售金融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检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2)选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公司,检验交易性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中被解释变量Inv表示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Inv主要描述金融资产已实现投资收益对公司利润总额的影响。由于上市公司对投资收益附注信息的披露存在较大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无法区分,因此本文借鉴了牟韶红(2010)[1]的指标选取方式,采用扣除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后的投资收益作为替代数据。

Tfu和Sfu表示金融资产未实现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总额的比重。当期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处置之前为金融资产的未实现收益,一旦处置便转化为已实现收益。因此,我们预期已实现收益与未实现收益存在负的相关性。

Tfa和Sfa用于衡量两类金融资产四个季度之间的波动,表明金融资产存在价值变动、出售或购入,这些变化都会间接地影响到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大小。波动性越大,可能越与本期内的数量变化有关,即本期发生出售或购入比较频繁。

此外,借鉴大多数文献普遍做法,本文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风险水平、是否同时持有另一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年度变量以及行业变量。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回归模型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2列示了各组样本的回归结果。

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盈余管理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盈余下滑的公司通过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施了以“利润平滑”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收益指标Sfu显著为负、季度波动指标Sfa显著为正,表明当期存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出售或购入行为,这些变化间接地影响到已实现投资收益的大小,即本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越频繁,产生的投资收益占利润的比重越大。

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变量EM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盈余下滑的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实施了以 “利润平滑”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但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季度波动指标Tfa并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并不存在通过频繁买卖交易性金融资产调节其已实现收益行为。因此我们得出,上市公司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已实现收益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并没有通过频繁买卖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收益。与此相反,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收益不直接体现在利润表的损益科目,因此上市公司会通过频繁买卖可供出售金融“实现”收益,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表2 样本的回归结果

4 结论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计量下,上市公司通过出售时机的选择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实现收益进行了盈余管理;但是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特殊的会计处理方式,使得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买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量模式实质上仍然是采用历史成本模式确认该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时才将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损益,这种双重确认损益的模式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很容易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为了有效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进行盈余管理,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的后续计量模式在会计处理上统一化更为合理,既可以有效降低上市公司对金融资产分类的难度,又可以避免公司通过金融资产分类来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牟韶红.会计盈余波动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基于2007-2008 年A 股公司的经验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10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298-309.

[2]王玉涛,陈晓,薛健.公允价值、盈余管理与市场反应:基于金融资产的经验证据[D].清华大学,2011.

[3]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 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3):25-30.

[4]张涵.公允价值计量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

[5]吴战篪,罗绍德,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42-49.

上一篇:水利水电大坝基础处理的重要性及设计方法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情商及教育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