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应加强的几堂政治教育课

时间:2022-06-02 06:52:50

新时期青少年应加强的几堂政治教育课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风潮”的影响,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帮助青少年树立什么样的成长目标,怎样为之奋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明天。笔者认为,无论新课程改革进行得怎样如火如荼,以下几项教育内容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1.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非常重要,因为当前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问题不断显现,自杀、自残生命等骇人听闻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平均每天因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他杀、自杀等原因而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达40余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

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课时,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列举大量的事例: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珍爱自己生命、善待他人生命的感人事迹;国家从1996年起,就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保护生命的内容;国家还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央视《今日说法》节目中有关的案例;电视上的公益广告出现的诸多保护生命的宣传标语……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讨论、辩论、写小论文等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懂得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关爱和帮助弱小与不幸的人。

2.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在教学“孝敬父母”这一课时,笔者配合课本,组织学生开展了“怀着一颗感动的心去感恩”的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3.加强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教育,主要指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们所承担的任务,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自觉性,让学生学会负责,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品质。一个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学生只有勇于承担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才会真正懂得关爱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要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责任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教学“角色和责任”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依据课程标准,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了“做负责任的公民”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三鹿奶粉事件讨论对责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履行责任的重要性。通过责任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勇于承担对集体的责任,才会真正懂得关爱集体,懂得关爱社会和国家,才能共建和谐社会,共享美好生活。

4.加强热爱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生活教育,主要指培养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体验和回味生活、热爱生活等。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升学压力,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感到人生就是一个“苦”字,活得非常累,认为生活真没意思。因而消沉,冷漠,孤僻,不入人群,不近人情。试想,一个经常烦闷,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怎能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呢?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使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培养他们浓厚的生活情趣。

在学习“亲近社会”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了“我为社区做贡献”的实践活动。①全班分为8个小组;②以小组为单位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精神文明宣传活动;保护环境;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等;③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经验交流,并写一份调查报告。这个活动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增进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和情感。通过生活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懂得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上一篇:让“豹尾”成为作文最后一道亮丽风景 下一篇: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