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初探

时间:2022-06-02 05:52:05

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初探

摘 要: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或容量是有限的,当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环境容量时,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土地整理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土地整理的一般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 土地整理 方式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48-02

土地整理作为优化土地利用、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我国普遍开展,并已逐步被社会所认识。但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引发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些生态问题。因此,探讨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土地整理的一般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土地整理的一般内容

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1.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土地平整为土地整理非常关键的环节,为农田水利设施及田间道路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推动耕作田块能够达到相应的农业生产标准,有效开展田间控制,开展机械化操作,保证机械有效利用率,保证机耕水平,另外能够保证灌溉质量,能够达到作物灌水标准。

同时,土地平整工程能够细化成平整田块、土石方开挖、土石方填埋、梯田修筑、废弃坑塘沟渠填埋及废弃建筑物推平等等。经过平整田块田面坡度要能够达到灌水实际标准,田面纵坡方向要和耕作方向保持一致,田块平整能够通过局部平整方式,最大限度实现不同单元平衡,土方运距非常短,功效非常突出。

(1)工程性土地整理。

(2)农田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是指公路工程施工,此工程主要目的是为工农业发展和方便居民出行而建设。可以划分为田间道与生产路,田间道是以农业为主,进行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运输,田间道主要为方便农业生产机械和人们生活交通工具的通行而建设。生产路是指市区的道路,一般是方便机动车辆通行而建设。两种道路建设都应当在经批准的路段和时间内施工,路面泥沙,石土等施工材料和施工范围、方向都应按规定施工。

(3)农田防护林工程。

农田防护林体系应当推动田、水、路、林实现完美统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开展,根据相应的框架、走向、间距从农田田块附近植树造林,规划林带能够根据田间道、生产路和取土坑附近做出安排,关键功能为调整农田小气候,有效的缓解不同农业自然灾害,营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氛围,推动农业保持稳产。

1.2 土地产权调整

土地产权调整是指根据需要对项目区内废弃生产、生活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的拆迁和搬迁、坟墓迁移和树木移植等。

2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土地平整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工程会对土壤的剖面结构与各种理化性质产生重要影响。张正峰、张野等研究人员表示土地整理项目具体操作环节内调整了整理区土地资源的原始状态,也许导致土壤,调整土壤养分循环,造成了表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出现明显调整,同样造成了土壤面蚀及风蚀。徐畅等研究人员借助土地整理过程内各个年限在紫色丘陵区土壤质量进行的分析显示,土地整理实施可以推动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形状调整,保证土壤综合水平,由于整理年限不断提高,造成了其效果非常的突出。代光银等研究人员在邛崃市不同整理类型土壤肥力保持价值开展系统研究了解到,土壤肥力每公顷保持价值都明显超过了土地整理之前的价值。杨子生经过调查显示石漠化地区土地整理在水土保持方面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进行了整理的土地、未经整理的土地及土地侵蚀水平依次为低级的、超高级的和急性的。艾东等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的“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探讨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合理的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土地整理活动中不合理的土地平整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板结、破坏表土熟化层、加速土壤流失速率、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等问题。

2.2 农田水利工程时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的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会对水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Sonnenberg表示土地整理除了能够调整道路系统,同时能够调整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生态环境。Bronstert等明确表示土地整理方法也许能够发挥非常突出的作用,也就是渗透、深渗透及表面径流,也许能够决定地面径流生产环节,从大型河流集水区,农地整理在洪水中作用非常的突出。

罗明、李子田等研究人员表示土地整理能够调整水文框架,给水资源调配造成明显影响,决定水环境质量。张正峰通过调查了解到农田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水文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像水库修建之后能够造成河道流量出现明显的调整,从建设环节之内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非常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加剧,或者造成废弃物出现沉积。徐翠兰表示土地整理工程技术措施内在先前河沟开展相应的调整,能够造成河流自然状态出现调整,推动河流流量、流速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无法有效维持生物多样性,通过混凝土防渗能够造成渠床及岸坡土壤对水体内污染物的吸附作用降低,渠道水体自净水平不高。

2.3 林网配套工程对植被的影响

土地整理环节之内的各项项目、生物措施能够在地表植被数量、质量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Thomas表示将保证农业生产力及调整生产条件当成关键的衡量标准。Rafael Crecente研究人员借助在西班牙特拉瓦达地区的土地整理开展生态效应评价,通过整理之后,从1957年到1996年中,这个地区的天然林比例减少了大约0.8%。

3 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

3.1 农田防护生态工程

从设计过程内借助分析景观不同元素彼此景观连接度水平在农田林网景观开展有效规划。复合农林系统规划,制定合理措施保护对景观连通性存在关键影响的大面积绿地斑块及脚踏石斑块。农田防护生态工程能够细化成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防洪排涝工程、农田护坡工程(沟渠、路护坡、田坎硬化或树篱建设等,对此需要建设树篱、防护林、草皮(带),从坡地梯田营造蓄水埂。

3.2 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

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能够细化成生物廊道建设工程、农田斑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等支路。结合这种情况能够借助砾石或镂空水泥板,田间道路应当特别注重提高其植被覆盖率;渠道和排水沟内设计生态板;设计沟渠的复式断面或将底部设计成有一定起伏变化的沟渠;土壤剖面重建时采用表土整体剥离和几种回填的方式:在田间地头建设生物休憩林、生物廊道。

3.3 自然景观生态工程

土地整理项目区各种各样的廊道在部分小型动物的活动产生明显的阻碍,所以从地势非常平坦的地区,最大限度通过土质路面代替混凝土路面及泥结石道路,从丘陵地区,想要避免水土流失现象恶化,项目区道路普遍为泥结石及混凝土路面,所以要能够在复式断面及把底部规划为存在明显起伏变化的沟渠,能够推动小型植被及动物的停留,从沟渠方面能够按照相应的距离设置生态板及阶梯,保证动物能够顺利通过,同时,能够按照景观不同元素彼此的景观连接度水平从某些重要环节,保护生物自身生境及各个生境地彼此良好的廊道,在呈现了突出的地域特点及关键生态功能的天然林地、草地、水体、裸岩等自然景观要特别关注进行保护。同时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营建相应的生态补偿区。

3.4 污染隔离带工程

土地整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往往涉及较大的地域和众多人口,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同时这种区域开发活动又往往会彻底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格局,建立起新的地域生态系统。

对此,要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噪声污染的农田边界以外的绿色隔离带建设工程营造产生岸边植被缓冲带,也就是林网带、草地,营造产生包括了散声树木、树丛、小池塘等不同复合框架的带状框架。

4 结语

土地整理具备非常突出的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及系统观念。应当系统分析系统内部及外部彼此实际联系,结合相应的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借助土地整理,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生态环境朝好的方向发展,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郑华,欧阳志云,赵同谦,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3(1).

[2] 李取生,李秀军,李晓军,等.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J].资源科学,2003(1).

[3] 生物入侵与外来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

[4] 叶艳妹,吴次芳.土地整理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及其重建技术和工艺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3).

[5]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

[6]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

[7] 张力小,何英.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J].林业科学,2002(1).

[8]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1(4).

[9] 周晓峰.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基本观点和植被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林业科学,2001(6).

[7] 郑凌志.土地整理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J].资源·产业,2003(2).

上一篇:开放获取理念对高职院文献资源建设的启示 下一篇:双岭特大桥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