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02 04:31:21

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护理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护理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今后应转变传统观念、改善管理体制、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完善软硬件设施等,满足护理工作的新需求、新变化。

【关键词】护理管理;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1 护理工作的新需求与新变化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护理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护理需求的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角度看,对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求有医有护,而且要求有好医好护;对服务的种类要求越来越多,护理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由单纯的病人向健康人群转移,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特殊化服务层出不穷;服务范围也日益扩大,疾病前、疾病中和疾病后都需要护理,甚至包含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服务场所也由传统的医疗机构向社会、社区、家庭等扩展。护理工作渗透在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各方面,现代护理的内涵和外延比护理学科建立之初都有了明显扩展和延伸,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已从技术服务扩展到社会服务,从医院内服务扩展到社会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展到心理服务。

从护理从业人员的角度看,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护理需求,护理人员本身要改变服务理念,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他们需要也理应获得进修与晋升机会,得到病人、医院乃至整个社会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认可与回报,护理管理者、病人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关心、理解、支持护理工作人员。

2 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护士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多年来,由于社会偏见、教育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导致护理人员整体学历层次较低、业务能力不强、服务意识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难以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我国临床护士总体数量不足问题的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护理人力总量不能满足护理需求的增长。美国3亿人口中有护士270万,而我国13亿人口,护士仅有147万,预计到2020年至少还缺100万。我国医护比为1:0.65,而国外为1:1.6,医护比例失衡,使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护理人员紧缺与浪费并存,护士工作繁重,责任重大,身心压力相当大。因而影响了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同时,我国的护理人员是以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为主,大专以上学历占20.6%,中级职称以上仅8.9%,大量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从事非临床护理工作,护理人力得不到有效利用。以致出现护理人员基础知识贫乏、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的现象,护理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得不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护理管理发展的障碍。因此,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使护理人员能够满足临床、社区、家庭护理的需求,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护理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护理管理落后

一方面,由于护士行为缺乏科学的规范,监督管理不力,一些护士不能全面、严格地履行护理职责,忽视基础护理工作,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简单化,使得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忽视了主动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巡视病房和基础护理等工作,忽视了对病人的生活照顾、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影响了医疗质量,甚至引发医疗事故。

另一方面,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均从属于医疗,缺乏相对独立性。许多属于护理管理的业务性安排和重要决策必须经得医疗管理组织及其领导批准或同意,护理管理组织缺乏人、财、物等方面的直接管理权限,从而使得他们不可能根据护理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作出相应决策,并作出人员、物资和护理事务等方面的重新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护理管理的迅速反应能力和护理管理的科学化发展,限制了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使得护理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

2.3 从业人员受歧视,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护士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一些医疗机构聘用的合同制护士不享有参加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的权利,不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和节假日待遇。这些问题不仅侵犯了护士的劳动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不利于对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加之护理工作繁重、责任重大、风险性高、不被理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产生偏差,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同情心,态度生硬,工作主动性差,成为护理管理的一大难题。

3 护理管理的发展策略

3.1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才能保证护理人员有精良的业务能力、高尚的思想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优质的服务水平。要重视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从而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护理人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教育界充分面对社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护理教育,迅速改变中国护理队伍低教育水平和单一知识结构的总体状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增设人文社会学课程及护理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和康复指导知识等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注重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护理教育在健康保健和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医院领导和护理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护士终身学习,努力提升护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

3.2 加强人性化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

全社会要在办公条件、工资福利待遇、休假制度、社会地位、进修学习等给予护士物质与精神上的充分尊重与理解。首先,要明确护士的权利,形成全社会尊重护士的氛围。全社会,特别是医院要改变“重医轻护”的观念,自觉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鼓励护士安心工作、积极工作的激励机制,使护士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护理管理要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造福人”的重要原则去实施管理。管理者要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要把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渗透到护理管理中。在管理方式上,提倡人性化和柔性化管理,由管住人、控制人转向激励人、发展人。时刻把护士的疾苦、冷暖挂在心上,根据每位护士的性格和特长,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3 采用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以信息化带动护理管理技术发展,是实现护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网络系统的运行,为依法建院、质量建院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把计算机技术与科学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综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与全面实现人、财、物、信息的数字化管理相结合,是实现护理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在护理管理运行机制上,依托网络功能,减少管理层次,建立以网络数据为导向的快速高效的决策程序;合理运用数据统计进行公开总结讲评、奖勤罚懒;在经济管理上,应用网络技术加强医疗护理成本核算,提高医院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护理质量管理上,实行网络数字化质量评估体系,开展病人评价护士服务质量等。

3.4 规范管理制度,保证管理质量

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正常优质开展的保证。护理管理必须建立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明确职责、完善制度、优化流程、规范秩序,确保服务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护理质量形成全过程、全因素控制,建立以病人满意度为核心内容的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医院要改进质量评价指标,加强对环节质量的控制,主动控制护理质量的结果,使质量缺陷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要使护理人员站在病人的立场上不断了解、分析病人的需求,将病人的需求转化为质量要求,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只有每个护理人员都自觉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才能保证供应优质的服务。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制定护理管理人员的编制标准和聘任资格,科学核定护理人员职称比例,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原则等护理管理措施,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综合质量。

总之,明确护理管理改革的方向,并严格按照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护理管理改革,加强培养与制度建设,采取人性化与信息化管理,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建立起真正以健康护理需求为导向,以维护人类健康为目的,以社区、家庭为对象,以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为人民群众提供集康复、保健、健康护理为一体的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护理服务体系,形成医院护理管理、家庭护理管理和社区护理管理并举的护理管理体系,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文琴,朱建英.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毛燕君.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展望[J].现代护理,2009,10(8):762-763.

[3]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李敬鹉.保护合法权益 强化管理职责 规范执业行为[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8-9.

[5]雷芬芳,邓翠珍,赵亚珍.现代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J].现代护理,2008,14(4):445-446.

[6]史琼,王艾萍,明静,等.护理管理中人本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J].现代护理,2008,14(1):101.

[7]李敬鹉.保护合法权益 强化管理职责规范执业行为―对《护士条例》的解读[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8-9.

[8]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护士条例[Z].2008-01-31.

上一篇:石韦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51例 下一篇: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在矿山立井安装工程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