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了的数学课

时间:2022-06-01 10:41:59

变味了的数学课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新课改展开的讨论真可谓是热闹非凡,但当"形式"的热闹已掩盖了数学本质的时候;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另一种声音更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如果对数学课中的这些基本事实和基本情况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恐怕热闹一番之后,教育改革要么还是会有名无实,换汤不换药,要么会与改革的期望渐行渐远。如何既能活跃数学课堂,又能让数学课堂不变味,的确值得我们广泛关注。

关键词:变味 数学课 新课改 故事

贵州省作为最后一批开展课改实验的省份,于2009年秋季在全省高一年级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虽然从2006年开始就为高中课改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和试点工作,但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人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普遍出现了一些走偏﹑走调的现象。由于过于在意“形式”上的表现,使本应关注思维活动的数学课堂也变了“味儿”。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新课改实施的第一年,我们看到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在贵阳市的几所示范性高中就发现这样的有趣现象,课改年级许多班级的桌椅先是按小组学习的方式组合,不管是上什么课,教学什么内容,学生都一堆一堆坐在一起,方便所谓的“小组讨论”,可惜这样的现象没坚持到多久,班上的桌椅又拉回了原来的位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学方法。就拿数学教学来说,对一些数学概念,如定理、定义等的教学,有时采用讲授法教学效果就比较好,而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效果又会明显好于教师的讲授。所以,数学课的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将同学分组合作探究,过分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应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质,吃透教材,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式,增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意识。

二﹑用满堂“问”替代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五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怎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器官,提问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怎样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提问的质量等直接影响整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追求课堂能在老师的掌控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我们会见到有老师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复杂化,设置了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有教师执教“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零零碎碎地设计了32个问题。整个教学过程被教师的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是“有问必答”,在一个个问题的轰炸下,课堂是热闹了,但就是激不起学生思考的激情。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但过分的肢解教学内容,把该留给学生思考体会的地方也用层层的设问平淡化,一节缺少思考量、缺乏挑战性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因为学生的思维一直纠缠于老师的问题中,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情感得不到升华。整堂课被老师的“问”占据了,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如同一杯白开水。

三﹑对“情境教学”理解不到位

情境教学,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创设问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教师在创设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创设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课堂教学中,借助直观可视性的教学手法来作为形象的情景创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但也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情境教学理解不到位,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表现,缺乏对内容实质性的理解,为了追求所谓的直观感受,对情境的创设过于夸张,把课堂搞得像演电影。例如:有老师在讲解平面向量正交分解时,设置的情境是飞机投掷炸弹,观察炸弹的运行速度,本意是让学生明白炸弹的运行速度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速度与竖直向下的速度,直观上体会向量的正交分解。为了取得生动的效果,该老师先是找了一架可遥控的玩具飞机,飞行过程中让飞机上的物品滑落,当物品落地时,特意放了一个鞭炮。当鞭炮响起的时候,整个教室一下全乱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兴师动众,可能老师平抛一枚粉笔头的效果还要好些。对于夸张的情境设置,在反思浪费财力,物力的同时,其可行性也值得深思,老师能做到每堂课都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吗?

四﹑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站在讲台上的数学老师茫然了。于是我们走入其他课堂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播放着闪烁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热热闹闹,代替全部板书,也取代了实验。学生看不到教师的亲手示范,学生不能亲手操作,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机灌”代替了“人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生从事实中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严重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能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也不是被问题充斥的课堂以及过分夸张的教学情境设置,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突出主导性问题,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做到让学生的思维潜入浩瀚知识的海洋,在老师适度引导下,向着主导性问题的殿堂前进。过程中时不时来点浪花,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解决的愉悦”,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得知识,体会成功,提升情感和能力,享受着数学的美!

参考文献:

[1]许心安.创设情境,优化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2.08.23

[2]魏青.新课改 新变化 新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5

[3]徐友新.寻找原汁原味的数学课[J].中国教师,2005.09.05

[4]尚成立.新课改如何真正着陆[J].现代语文,2005.02.25

上一篇: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以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