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时间:2022-06-01 05:14:16

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无论是大数据、网络还是信息高速公路,现在有一个统称,即新媒体。“媒体”的概念不能在原有传统媒体的意义上理解,它包括各种新的传播途径、发送和接受方式或形态。这方面的历史在我国开始于1994年。那年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64k网络信道开通,尝试进入互联网,于是我们进入web1.0时代,随后有了第一个互联网上的网站瀛海威。随着博客的出现,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有了博客、播客、掘客、维客等“自媒体”形式,使人有了更大的自我表达权。

SNS(社交媒体)越来越多,加速了网络虚拟社会的构建,使得虚拟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例如偷菜游戏。从微博、微信开始,web已经开始从2.0向3.0过渡。

网络的未来发展,将进入Web3.0时代,其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人与人的交往仅是信息交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唯一的了,而人与物质世界的交流将成为一个非常丰富的部分。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基于RFID技术和EPC标准,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简称物联网。2009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一同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同年8月,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新媒体的急遽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新媒体经过这么多年的急遽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时空观的变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地域、场景的空间真实存在消失。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新媒体一方面将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整合进共同的虚拟场景,另一方面又使得处于相同空间的人可以分离在不同的场景中。手机、ipad等移动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在一起”的人可以选择处于不同的场景中。这个我们大家都感觉到了,现在在公交上,大家都拿着个东西在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这就造成我们社交的线性模式被打破,人们的交往向即时在线转变,网络全方位的覆盖使得社会交往的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在很多时候也要求人们及时甚至即时做出回应,这样一来,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人们在运动中,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新媒体侵袭了人们的时间,使社会时刻处于在线的紧迫感中,所以每个人都感到非常忙,因为社会的节奏大大加快了。

第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打破。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指出:传媒推动了以“拟像”和“内爆”为特点的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现实与虚拟、高雅与低俗等二元对立概念的边界、范围和差别逐渐消失。在网络社会中,真实社会角色身份被剥离了,出现新的界定,出现网上的虚拟社会阶层。这种网络上的虚拟社会,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第三,出现社交范围的扩大和社交范围的集中的现象。网络社交很大程度上是和一群陌生人说话,因为当事人不知道对方是谁,社会交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网络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性身份,承担了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的“无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参与者可以躲在“幕”后摆脱原有身份的束缚。“无知之幕”讲的道理是:每个人将来要做什么,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境下大家讨论市长应该做什么,书记官应该做什么,清洁工应该做什么,这时候没有利益驱动,大家可以讨论得非常公正,走出幕布,才知道谁是市长,谁是清洁工,这就叫无知之幕。这是罗尔斯1971年在《正义论》书中的设想,现在的网络传播把它变成了现实。

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形成,同时一些小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以往这些小众群体在实在的社会层面很难组织起来,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小众群体借助网络的传播效应,得到了迅速发展。即使全球只有几百人,通过虚拟的网络就可以组成一个网上社群。

新媒体带来的新型社会联络与动员能力,能够造成稳定的社交圈,但在另一方面,也会使不同阶层之间分化更为严重,社会利益团体的边界逐渐明晰和固化。

第四,话语力分散和用户自主地位的提升。网上表达渠道的扩展带来话语的分散和碎片化,民众在各种问题上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消解原有的权威话语中心,话语力从精英阶层向草根阶层下放,出现众声喧哗的局面,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得到提升。去年获得吴玉章二等奖的胡泳的著作《众声喧哗》,讲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尤其是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将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集中起来,在用户自己下载时,自己的电脑也成为主机同步上传内容,因而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使得用户共同创作成为一种可能,提供了用户的自主性。通过协同创作,在互相补充和纠正的过程中,汇聚个体的力量,发挥网络的自净化功能。

第五,网络发展将进入Web3.0时代。以往我们说的传播,自然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现在,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传播正在成为社会传播体系的一部分,网络传播中嵌入人与物的传播,将从本质上影响交流互动的方式。

二、新媒体未来发展中的几种现象

第一,由于新媒体对传播实效的推动,加快了社会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使得人们不得不保持一种时时待命的状态。

第二,搜索引擎的出现,让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比的是谁的记忆力好,现在比的是记忆方式,是谁能找到更多选择性记忆,他能记住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获取的路径,而不是信息内容,找到路径就能找到这个内容。也就是说过去靠死记硬背,现在靠找到路径。

第三,新媒体的传播及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为解构式的特点,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恶搞、嘲讽、质疑成为常见的内容风格,而且越这么做越能得到追捧和传播。

第四,新媒体解构了传统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新媒体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新的立体式的全景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比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历”这样的词,年轻人全懂,但年岁大的人就不一定都懂了。网络语言和传统的语法构词不一样。“世上本没有网络词汇,用得人多了,也就成了口头语,无论你认可它的诙谐,或者批判它的粗鄙,它都成为一种现象,渗透在网络乃至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第五,表达渠道和形态无限扩展趋势。每个人都被赋予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更为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关键在于:如何让表达的声音被听见和被理解,而不是仅仅表达出来,这成为我们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新的挑战。

第六,技术的无限发展趋向于当权者对人的深度控制。过去说技术的发展是人的权利的延伸,现在看来并非这样,因为控制技术的最大力量是当权者而不是个人,因而当权者通过新媒体对个人的控制,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对人思想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小说《1984》中所讲那种“老大哥在看着你”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若干年前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即使狗无意踩到键盘,就能即刻知道你是谁。

总结一下: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三、新媒体技术应用走势

现在新媒体出现几个新的走势,需要我们关注。

一个是微信介入了通讯领域。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语音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用户数量猛增,截至2013年上半年,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4亿,“讲短信”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不同于微博或QQ,微信从“和陌生人交流”开始,逐渐沉淀出一个固定的圈子,从熟人朋友关系切入,逐渐向陌生人的关系过渡,因而一开始就具有较为稳定的核心受众群体,并以朋友推荐的口碑营销模式快速推广。微信的出现导致短信发送量急剧下降,也给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2013年上半年出现运营商要求微信收费的风波中可见一斑。

二是在3G网络不断扩展应用领域的同时,4G网络也加快布局,以不同制式走向融合。4G是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fourth 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的简称。它集3G与WLAN于一体,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并能够以100兆位/秒(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在支持流媒体、交互WEB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为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发放TD-LTE 4G牌照,中国电信产业亦从3G进入了4G时代。本次发放的三张4G牌照均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LTE制式,TD-LTE制式是当前全世界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之一,具有高速率、低时延、永远在线的显著特点。国内三大运营商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在各地建造4G基站,我们应该充分估计4G网络即将对我们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三是新媒体对位置信息的开发。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移动中的传播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常态,因而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趋向于抢占移动中的传播时间,聚合碎片化移动过程中的“微时间”,因而,“时时在线”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从街旁网的签到,到百度身边的附近信息搜索,再到微信寻找附近朋友的应用,无一不是基于对位置信息的开发。上述每项应用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市场尚未出现真正的垄断,因而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由著名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2011年提出的 “SoLoMo”模式(So—Social,社交; Lo—Local,本地/位置;Mo—Mobile,移动),它是PC、移动设备和真实社会关系的外延。对位置信息的集成利用,已成为新媒体平台整合的一个方向。这种社交网络/应用+LBS/GPRS+移动终端的模式,成为人人网、新浪网、腾讯微博等网络平台提供商调整战略布局的依据。

四是“众包”(crowd-sourcing)的新闻生产机制。由“微博记者”主导的“一个人的新闻部”的新闻生产模式出现。2011年最引人注目的“微博记者”是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安迪·卡尔文。他一个人包揽了NPR的大部分国际新闻报道,秘诀在于充分利用微博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公民记者”和“社区博主”的“粘性”联系,采用“众包”的生产机制,“协作生产”出贴近当地实际、真实反映当地民众诉求的新闻。“众包”的新闻生产机制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必将对当下乃至未来的新闻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国际调查记者联盟”组织了来自46个国家的86名记者,借助大数据信息处理工具,对250多万份文件进行分析,对170多个国家的权贵精英展开调查,揭开了英属维尔京群岛、库克群岛等“避税天堂”问题。他们在公民记者的配合下,对相关线索和文件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和完善,包括核实信源、核对法院记录、进行实地调查、采访相关领域专家等,这就确保了“众包”机制的成功运作和终端产品的专业品质。(引自史安斌)

第五,网络时代网络新闻倒逼传统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新闻报道,已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例如2013年普利策新闻特稿奖获奖作品《雪崩:特纳尔溪事故》(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报道16名滑雪爱好者遭遇雪崩的经过,颠覆了传统报纸的新闻呈现方式,把文字、音频、视频、动漫、数字化模型(DEM)等集成发表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打开这篇新闻网页,呈现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环播放的积雪滚落下山坡的视频,往下滑动页面,文字穿插于视频、照片和信息图之间。颠覆性的新闻呈现方式背后,是整个新闻制作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因此这个普利策特稿奖不单属于组织者约翰·布然希(John Branch),而应该属于整个团队。

四、我们正在离开信息时代,迈入信息推荐时代

基于个性化信息聚合的新信息中介(new intermediary)正在迅速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递模式,这是个性化推荐的传播模式,新信息中介依托用户的自主选择与内容分类,根据用户浏览习惯和标签进行自动匹配和推荐,为用户提供更为符合需要的信息。Frog Design咨询公司的时尚观察家指出:“我们正在离开信息时代,迈入推荐时代。今天,信息唾手可得,你实际上是踩着信息走路的。收集信息不再是问题——根据信息作出聪明的决策才是奥妙之处……别人的推荐成了穿过信息丛林的捷径,就像一个酒店的老板向我推荐不知名的法国葡萄酒,还建议我在喝酒的时候用意大利面助兴一样。” 新中介以Flipboard、Zaker、Zite为代表的内容聚合与推荐工具为代表,它们对内容不进行过多干预。

新信息中介的出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业的格局,加长了信息传播链,还控制着传统媒体所难以获得的用户数据。新信息中介以传统媒体甚至网站等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内容生产者与其用户分离,从而控制了媒体内容的流向。

正如扎克(Zaker,iPhone免费互动分享社区软件)创始人李森和所提出的,Zaker将成为一个揉入个性化算法的以订阅模式为主的平台,同时带有社会化元素的阅读应用。“你想订什么都可以订得到,系统很聪明,知道你喜欢什么,该给你推荐什么,你非常喜欢的,你朋友在弄的东西,你们都可以分享。”

网络传播的要点在于个性化信息的聚集与传播,基于这种变化,原有的线性、互动、循环等传播模式都受到挑战,现在随时变化的传者和受者之间,加入了智能化的信息过滤系统。于是形成一种发展趋势:简单的垃圾信息清除搜索引擎的关键词个性化推荐系统,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模式,出现了个性化信息推荐传播模型。

这个模型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信息生产过程,社会事件转变成信息,由传统媒体报道,也可以由用户自主生产,网络传播时代用户自主生产的信息数量远大于传统媒体的报道;第二个是信息筛选过程,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把关”,筛选的要素包括个人标签、个性化信息集合、技术筛选和相关信息推荐等;第三个是信息互动过程,通过个性化筛选,信息被个人获知,并成为个人所在圈子中的共享信息,继而生产出新的热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社会事件,这就轮回到了第一个信息生产过程。因此,个性化信息推荐传播模型的三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的。

一句话,新媒体中介是以传统媒体甚至是网站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把别人的东西借过来,面向用户提供的接口和平台,从而控制了媒体的内容和流向。那么这些东西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网络商制造商手里,而不是传统媒体这个圈里了。

五、新媒体发展中的系列悖论

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好多悖论。一是精准信息推送与信息窄化的悖论。新媒体基于用户兴趣而提供的精准信息推送,长此以往将造成用户信息无形中的“窄化”,只听所选择的东西和愉悦的东西,那么人的发展就不会是全面的。网络传播带来的在更大空间中的个体相遇,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窄化,使得形成信任或达成共识的基础变得薄弱了。由于这种情形,社会冲突的肇因可能会多了一种——信息窄化。

二是精准定位与用户信息安全的悖论。精准定位所依托的是对用户信息的收集,需要以精细的个人信息存储为前提,尽管提供定位服务的机构都承诺绝不泄露用户隐私,但对于用户的信息安全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故而有的公司干脆放弃定位服务,2012年11月,在美国广告界的激烈反对声中,微软依然宣布Windows 8中的IE10将默认开启“禁止追踪”功能,限制企业对个人用户在线活动信息的追踪,从而保护用户个人隐私。这一运作模式对广告主获取用户信息产生制约,并直接影响依靠精准定位而获得的广告收益。

三是新闻传播“去专业化”和需要专业化的悖论。新媒体形态的层出不穷与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下,也会产生另一问题,即新闻传播的“去专业化”。在盈利模式不明朗的新媒体领域,资金的不稳定和成本控制,造成新媒体公司不愿意增加对有价值内容的投入,主要以娱乐新闻吸引公众眼球;新媒体的成长与衰落周期的短暂及其试验性质,使其没有充分时间培养专业人才,主要依靠廉价新手或非专业人员,造成新闻内容匮乏,不利于新媒体形态的长远发展。

未来最好的办法是运营商、制造商和传统媒体人员合作,但目前合作非常困难,因为合作会涉及到各相关方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利益的分割是比技术上的合作困难得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3&ZD182】研究成果。)

上一篇:新技术的最终目的何在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新气象,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