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走火入魔危机四伏

时间:2022-06-01 02:09:19

收藏热走火入魔危机四伏

如果非得找出我和其他收藏爱好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您就说我是个“发烧友”加上“骨灰级”的爱好者。在古玩收藏领域里“浪迹”几十年,省吃俭用、没黑天没白日的寻摸到了将近六万片各种窑口的古瓷片,弄得 “人比黄花瘦”。我老婆早就警告我了:姓白的――你就“作”(北京话:找倒霉)吧,再这么下去你可就真快成骨灰啦!!这话其实已经涉及到了一点“收藏的基本特性”了。

收藏是一门综合学问,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当的“闲置资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能把收藏搞出名堂的,一定得是“读过大书”且财力雄厚的人,因为一件看着似乎不怎么起眼的藏品,它的背后往往需要有四五套的学问做支撑,同时可能还有着令普通老百姓瞠目的价格。

说时下的收藏热危机四伏好像与当今许多媒体关于收藏的节目有点拧着,耸人听闻。所谓“危机”其实指的是收藏领域里货真价实的藏品越来越少,资源已经十分有限,而盲目的爱好者又趋之若鹜,不少人为此受骗上当。

中国曾出现的“收藏热”至少有5次,简单说来是:北宋、晚明、乾隆、民国、今天(我们姑且称今天是“跨世纪的收藏热潮”)。

这“五次收藏热”对我们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来讲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能仅以对历史文化及其物证――古玩的单纯热爱就对这个规律视而不见。这规律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收藏群体与实际文玩的遗存是成反比的”,收藏热潮越靠后,参与的人数就越多,而能收藏到手的实物就越少。

收藏热的社会心理

形成今天所谓“第五次收藏热”的条件,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今天,收藏已然成为了老百姓“理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古玩藏品有升值空间,早被人们认识并接受。于是在民间就有了 “三大理财方式”之一的“古玩收藏”。这所谓“三大理财”依次是:房地产、股票、古玩。现如今古玩收藏不仅是“异军突起”,而且是“炙手可热”,此为收藏之一“热”也!

第二,如果从一位事业成功者的角度来看,经过了房地产、股票之后,目光通常就会奔着古玩来了。男人讲究的是厚重,好像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与千百年的历史接轨”才能显现出来。古玩则恰恰是历代先人有意或无意抛落在历史进程中的标识。

要说起来这是个好现象,我们讲“藏宝于民”主要是指这些有一定财力的成功企业者。以前曾有张伯驹老先生的例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张老先生的收藏行为属于“抢救国宝”,张伯驹是“盐业银行”的少东家、号称“民国四大公子”之一,1936年他想抢救《照夜白图》未能成功,最后被英国人买走了,接下来他才收购了《平复贴》,几经周折以4万大洋买下。1946年的抗战胜利后,他在琉璃厂看到展子虔的《游春图》,张先生曾劝说故宫收购,但当时故宫以经费困难为由而拒绝了。张伯驹先生只得变卖自家13亩房产,凑够220两黄金“替国家收购”了。

第三,收藏并非只是有财力者的专利,收藏的门槛儿相对某些领域要低得多。如果您手里有个十万八万的,想靠房地产来赚钱,好像是天方夜谭,但是这点儿投入,足以让一位收藏爱好者在收藏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了”。有一回我跟鲁豫做节目的时候就遇着一位,据说在20年时间里,也没花太多的钱就收了九千九百多件“古玩”。据说他还有不少的徒弟,跟着他一起天南海北地玩收藏。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收入平常的工薪阶层。

第四,收藏热应该与今天的媒体宣传有直接的关联。这些年来在媒体上关于收藏的故事从电视剧到文化类栏目就没断过,节目良莠不齐,但导向似乎都是差不多的――古玩能升值变现,能让人致富。

第五,盛世情节以及古玩演绎的一些收藏故事,也是收藏热的一大卖点。“乱世黄金,盛世古玩”,我们说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是古玩交易的必然社会依托。同时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资深收藏家的拍卖行为拉动了收藏产业,相关古代艺术拍品以天价成交的范例比比皆是。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曾做出过这样的形容:高端的艺术品拍卖,应该是这个时期经济浪潮中那个“浪尖”上的“水花儿”。

前几年我在某拍卖会上见过这样一件文玩,是一只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场烧制的官窑“青花六棱形龙纹瓷盏”,据说某收藏爱好者准备以400万元人民币的拍价买下,但成交后又觉得占用资金过多,只交了手续费就与之失之交臂了。几年后此物再次出现在拍卖市场的时候,价格大约是2400万了。这就是高端文玩价值飙升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家都知道近今年发生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奇迹,宋徽宗的“花鸟写真图”拍出了两千六百多万,2005年6月索斯比拍卖会拍出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罐”是超过2.省略

麻 雯

上一篇:田青: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未来 下一篇:天使投资人徐新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