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修改文章三式

时间:2022-06-01 10:29:16

作家修改文章三式

左拉:绣花式修改

左拉这样叙述他的写作习惯和修改文章的做法:“我工作起来,是最资产阶级式的,我按照钟点:早晨坐到书桌边去,仿佛商人进事务所似的,慢慢地写,一天平均写到三页光景,不重抄的。你想想吧,譬如一个女人打着绒线织物,一圈一圈地打过去;自然也要写错的,有时候要抹掉,然而我写的时候,总等到一个句子在心里完全想好了之后,才写到纸上去。”(《关于左拉》)这是说先在心里打好腹稿,酝酿成熟,然后几乎是一字不改地写到稿纸上,就如同绣花一般,细针密线,一丝不苟。这种修改法不见于纸面,修改工作实际上是在脑子里进行的。鲁迅先生也是采用这种修改方法的,“凝神细想,一挥而就”,他的初稿也就是定稿,往往只有个别字句的改动,“整页整页地删改是没有的”。

巴尔扎克:烹调式修改

巴尔扎克修改文章是趁热打铁,一面写,一面改,而且是大刀阔斧地增补砍削,反反复复地锤炼熔裁。巴尔扎克把这称为“文艺烹调工作”。斯蒂芬・茨威格在《巴尔扎克传》一书中这样描绘巴尔扎克的写作情形:他是把校样作初稿,当校样拿到手后,他迅速一瞥,头一天写的都得重来,他感到“造句紊乱,意义晦涩,结尾粗陋,风格多瑕,必须整个地加以改动,使其更简明一些,笨重处减少一些,更清楚一些。像一个骑兵向敌人巩固的方阵冲击一样,他向那块排印就的文本进攻,进攻时的那种狂暴是可以从他墨水四溅的笔下那些横穿纸面的凶猛的笔画和戳点看出来的。用他的笔当作佩刀般地一挥,一个单字被刺中了而被猛掷于左方;一个句子便从它的文气中裂出,而被抛向右方;整个一段文字被拉出来而被另一段替代……一块本是白色沙漠和中间一块印着文本的沃壤上,都被纵横交错的墨迹覆满为止。接着他必须翻过一篇在背面继续修改了。”但这“烹调工作”到此并未结束,当接到第二次印好的大样,“他再次拆散如此辛苦筑就的大厦,把每一页从上到下都沾满墨迹为止,直到它的难度与复杂仍不减于它前身的时候。”如此大删大改,有六七次,甚至有十五六次之多。

果戈理:冷藏式修改

果戈理在写作时,一开始,先把自己想到的很潦草地写出来,然后就把这草稿搁起,“随后过一个月、两个月,有时候也许更要久一些(这可以由自己决定),您再拿出您所写的东西来读,您就会发现,有很多是不对的,很多是多余的。您在空白上作一些订正和注解,重新抛开那个笔记簿吧。当下次读它的时候,仍然要在空白上添上新的注解,到那里没有地方好写了―――就移至远一点的页边。当全部被写成这样的情形的时候,您便亲手来把这些文字眷写在另一个笔记簿上。”(魏列萨耶夫《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我国古代和现代有些作家也采用这种修改方法,因为原先形成的一些感情、想法还暂时留存在脑子里,若立即修改,很难脱离原来的轨道,经过冷却以后再来修改,会发现原先没有觉察的许多毛病,以便对症下药。

(文 乐辑)

上一篇:沟通无“线” 下一篇:让笔下的人物“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