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低效现象的归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6-01 09:55:46

小学数学练习低效现象的归因分析及对策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但是不知何时起,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不愿做练习,讨厌练习,往往在知识的新授部分很有兴趣,到练习时就处于“休息”状态;而教师也开始整日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学习不主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练得也很吃力,低效练习现象严重充斥数学课堂。新课程下,教师在抱怨的同时,是否静心反思过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反常现象?是否认真思考过设计的练习适合学生吗?为什么学生“享受”不了我们设计的数学练习呢?

一、 小学数学练习低效现象的归因分析

现象一:争分夺秒,师生抢时

情景回放:下课铃声“叮呤呤”响起,教师却不厌其烦的继续讲解练习,直到上课预备铃声再次响起,才“不失时机”布置起课外练习,随意翻开书本或练习册布置几题,然后夹起书本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

体育课上,教师宣布最后十分钟自由活动,可是鲜有学生留在操场上活动。人呢?原来都溜回教室埋头补写“课堂作业”了。

分析:学生一节课下来,已经很疲劳,注意力也不太集中。这时,教师讲解,学生能听进去多少?这时随意布置的作业,学生一是容易忘记,二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如此放任自流完成的练习,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教师珍惜课堂的分分秒秒,想多讲一些,舍不得留时间给学生做练习。经调查,学生的课堂作业70%是课后完成的,在仓促之中怎会有高质量的作业?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练习布置随意,缺乏指导和及时反馈,学生只能被动的完成差事,敷衍了事。

现象二:拿来主义,缺少改造

目前小学生数学练习基本上是以“写写算算” 的书面练习为主要形式,形式单调,机械重复。学了加、减、乘、除计算,练习题型就是口算或笔算;学了概念、定义,练习就是记忆、判断……题型单一死板,缺少变化,缺乏科学性、趣味性,想要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怎么可能?如果哪一天没有动笔写几道算术题,那就会被视为“没有练习”。书上的习题,课堂上练习完后,回家后作为家庭作业再做一次,甚至复习时又被“筛”上一遍还不够,还要标上记号继续做,可谓一题多“做”。

分析:教师认为练习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观念陈旧,投入练习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采取“拿来主义”,仅仅是拿现成的习题随意“布置”练习,缺乏设计,缺少改造。为了学生取得应试中的高分,只针对测试的题型,机械模仿,频繁地“练兵”和“模拟”,形式单一。这些囿于书本、拘于形式、限于纸笔的练习不能提升和综合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不仅大大地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教师大搞题海战术的理论依据就是“熟能生巧”。学生对着那么熟悉的数学题,无数次的重复,哪来的兴趣啊!试想这种超量繁多的机械重复,孩子怎能不厌恶?

现象三:内容封闭,望题兴叹

出示练习时,有的学生说:“唉,又是这种练习,真没劲!”有的学生说:“真没意思,太简单了!”练习内容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解答书本上的习题游刃有余,可一到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

分析:设计的练习强调学科本身,忽略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练习内容缺乏现实意义和挑战性,封闭单一,很显然,与新课程开放的理念、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教材、开放的教法、学法相悖,这又如何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呢?周玉仁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指出:“比较适合数学实际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动机的激发、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由此看来,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题技能而设计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数学能力只有在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现象四:追求时髦,矫枉过正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在练习的编排设计上,也出现了“成人化”的“生活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案例:山东版数学教材(三上)有这样一个题:提供的信息有“做‘踢脚板’用的面砖每块长5分米”,“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客厅”,“边长4米的正方形大卧室,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小卧室”……解决的问题是:(1)如果给客厅天花板的四周压上木条,至少需要多少米?(2)给大卧室做踢脚板,300块面砖够吗?在教学实践中,此题的正确率很低,很多学生拿到题目无从下手。

分析:从知识角度考虑,这两个问题分别是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解答起来应该并不难。这里难住学生的是“踢脚板”这类专业性极强的装修术语,装修中的知识,不要说学生,就是很多老师也不太清楚。这样的练习题设计的太“专业化”和“成人化”,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因此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在练习素材的选取上,应立足于学生的自身实际,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

二、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对策

对策一:练习布置――明确要求,保时增效

针对“师生抢时”的现象,首先转变教师观念:不是讲得多课堂效率就高,学生就掌握得好。并对教师提出不利用下课时间草草布置课外练习,每节课至少留有5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要求。同时,一方面加强集体备课,尽量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教学预设,另一方面,把想法明确告知学生:“学要学得投入,玩要玩得尽兴”。这一招果然奏效,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明显少了,积极发言的多了,小组合作时不再做看客,都很投入,教学节奏明显加快,80%的课堂作业能在课上完成,质量也相应提高了。

对策二:练习设计――凸显“三性”,减负增效

1.凸显趣味性,在“乐”中参与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寓练于乐”,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容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练习的主动性。

如: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认图形》后,设计如下练习:你在图形王国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打算怎么把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呢?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认真准备交上了一份份让我惊讶不已的练习,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是用稚嫩的话语写下一段话: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长的圆圆的,像个太阳,它叫圆形。还有一位新朋友,它长的长长的,平平的,它不像长方体,因为它不能装东西,它是谁呢?对了,它叫长方形。有的则是拿起了画笔,给新朋友画了像,向爸爸、妈妈介绍它们。还有的甚至图文并茂,既有画像,又有介绍词。瞧,孩子们的练习答卷是多么富有童趣,多么富有创造性啊!这样的练习不仅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考虑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学生愿做,争做,乐做。

再如: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还可以设计游戏性、竞赛性的练习,诸如模拟表演、闯关等。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2.凸显开放性,在“探”中促思

要合理科学地设计开放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答开放题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勇于创新,各有所得。

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后,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六(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节活动中,每人购买1本价格为5元的书,书店对购买50本及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此题有多种购书方案:①个人单独购买;②班级统一购买50本,全班共付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③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④多买2本再按原价推销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比较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这样开放性的练习,突出了练习的层次性,充分调动了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激发出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

3.凸显实践性,在“动”中尝试

目前教材中生活实践型的习题还较少,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后,设计这样的实践练习:①到附近超市调查哪些商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②到超市购物,回忆购物过程,写一篇数学日记。③买一盏台灯需要42元,你可以怎样付钱?写出付币方案。这样的一组练习,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调查应用等多种能力,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了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再如学习了“平均数”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实践活动。比如: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计算出平均身高;到附近的一些超市调查某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价格,并计算出它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练习设计是一门艺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门艺术显得越发重要。作为教师应谨循新的教育理念,勇于探索,敢于打破传统练习的定势和模式,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等每一个环节去研究、推敲、优化,才能提高练习的“效度”,让学生从沉重的练习负担中解脱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编 / 郑永田

上一篇:创造性用活教材之浅谈 下一篇:让物理教学亲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