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开辟一片创新的绿洲

时间:2022-08-18 09:38:55

为学生开辟一片创新的绿洲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质疑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发现,去思考。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过程。学习首先是从“有疑”开始的,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就谈不上突破思维定势,更谈不上主动探索和有所创新。学贵知疑,学生能够发现、提出问题,便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是学习主动性的表现。

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创新欲望的“金钥匙”。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学生在读题后,有学生提出,一个夜晚总共十二个小时,他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有的问作者为什么以“一夜的工作”为题?还有的提出从“一夜的工作”上可以看出什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肯定了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因为这篇课文正是通过描述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平凡的一夜工作,从而揭示伟岸的人格。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做深入的思考,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自己对总理的看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当然,质疑问难,不仅在课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久。

二、创造讨论的机会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中“完璧归赵”一段时,组织学生就“蔺相如是否会把璧和自己的脑袋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会的,理由是蔺相如明白秦王十分喜欢这块璧,料定他不会让璧白白撞碎的。况且蔺相如答应赵王完璧归赵的,他怎么会随便撞碎玉呢!有的学生认为很难说,也可能会撞。理由是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和氏璧是赵国的无价之宝,如果秦王不罢休,那么,宁为玉碎,也不会瓦全!

课堂思维空间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师角色也由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转换成学习的参与者和点拨者。这样的课不再是纯粹为了学点现成的知识,而是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预留质疑的时间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课结束时,留了五六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问题,诸如:“后来吴王怎么样了?”有的学生用自己找到的资料告诉他,在这之前吴王还打败过齐国,那时吴王更加骄傲了,越王勾践利用这个机会打败了吴国。这个资料正应了教材中的“出奇兵”。老师也提出了:“有人说勾践不是英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讲到勾践其实不是真的投降,是为了东山再起,养兵复出;有的学生讲他是英雄啊,他为了国家甘愿当奴仆,回国后他不过君王的生活,还历尽辛苦,所以是英雄。更有学生讲,如果勾践不是英雄,怎么会流芳百世,使我们现在都知道。教师最后归纳小结:在强敌面前保全自己,最后战胜强敌,也是英雄。

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高潮。试想,如果薛老师事先把课堂安排得毫无余地,那学生这些颇具创新色彩的提问和想法在课堂上还有闪光的可能吗?

四、开拓求异的空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例如,《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中写了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有石灰石的地方说明这块土地曾经是一片。除此之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水泥地冒“汗”,蜗牛出洞等预示着什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晴天看太阳,晚上辨星斗,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而不迷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这些蕴含着创新潜质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使这些求异的思维点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创新的亮点。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时给学生开辟一片创新的绿洲,“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小学)

责编 / 吕S

上一篇:引领孩子走进学习 下一篇:真情来自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