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从文中来

时间:2022-06-01 09:13:47

【摘 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五六年级)有一个特点,在每个单元后,都有“拓展”部分,这一部分有点像老教材中的“读写例话”,提出了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写作知识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由“习”到“作”。由此,笔者想到能否根据现有苏教版教材架设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之间的通道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望月》一课为例,笔者力求打通这一读写通道。

【关键词】修辞;想象;拓展;读写通道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我再甲板上赏月之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本课,不仅有关于“月”的环境描写,有音韵舒缓的“月”的诗歌,更有天马行空的“月”的想象。如此周全,如此雅致,堪称 “月”的主题习作典范,有如此佳作在前,第七单元之后的习作安排也就顺理成章了。

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汲取营养落笔成“月”,《望月》及其同步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的《月夜》《海上升明月》等佳作共同建构起“月”主题习作的读写通道。

一、修辞――建构“月”之美

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第二小节,想想作者是如何描绘这诗意的月色,结合相关的语句做批注。

生:我觉得“安详”这个词也能够给我轻柔的感觉,并且它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师:此时的月化成一个鲜活的人物站在咱们面前。你觉得她会是谁?

生:她像一位慈祥温和的母亲。

生:她像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

……

师: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在课前的习作片段也用上修辞描写月景,读读看你有什么想说的?

“湖水在月光的掩映,显得更加荡漾,泛起涟漪如一位美少女,因为时间的推移,脸上多了一份皱纹。”(蔡昊)

生: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写得楚楚动人。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这段描写我觉得美中不足。“脸上多了一份皱纹”可以改一改。前面说月光美得像一位少女,后面又长出了皱纹,前后矛盾。

生:我觉得前面的句子也可以改改“……泛起涟漪如一位美少女,一阵微风吹过,少女的脸上泛起了丝丝笑意。”

师:能不能让这风如少女般柔和?

生:“一阵微风拂过,少女的脸上泛起了丝丝笑意。”

……

建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片段中的修辞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通过语言媒介的直接表达。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于各年段修辞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我发现,修辞尤其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比喻、拟人,孩子们从低段的写话训练,直至高段的写作运用,学习周期很长、使用频率很高,但成长却相对缓慢。以“用上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为例。低段的孩子会这样造句“天上的月亮真像一面大镜子。”再看看课文,到高年段,课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不仅仅是描摹物象,更多了一份情致。如《望月》第二小节中的这两个句子“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里不仅仅把月亮进行了拟人化,更让我们在拟人化的句子里感受到了月亮一种从容自如,也正如赏月的我那时的心境。

二、想象――建构“月”之奇

1.教学片断

师:月色让我着迷,更唤醒了与我一同旅行的小外甥,我们一起对诗,一起幻想,在小外甥看来月亮是这样的――

PPT出示:“(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我们也正是爱想象,爱幻想的年龄。(出示各种月亮图片)在你的心中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静静的想一想。

生:月亮如一面圆圆的镜子悬在天空,望着月亮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嫦娥动人的舞姿。

师:你联想到学过神话故事。

生:我仿佛看到我的未来。

师:这是一种憧憬。未来的你在干什么?接着想。

生:(迟疑,面露难色)

师:有个成语叫蟾宫折桂,谁听过?

生:我知道蟾宫在古代就是指的月宫,折桂就是说得到冠军、金榜题名。

2.建构思考

2011版新课标中关于写作教学指出“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对于高年段的习作目标更是提出了“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可见,想象在孩子的作品中往往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望月》中小外甥那段充满童趣和创意的想象一样,我们的孩子应该用自己的纸笔勾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样一片关于“想象”的天地,不仅仅承载着孩子最原始、最朴实的想象。这些想象更应该有丰富的外延,可能是内心的想法,可能是神话、传说,也可能是一种特定的情感。把这些融入你的想象,让想象的翅膀更加的丰满有力,这样你才能在这片天地里遨游。

三、拓展――建构“月”之妙

1.教学片断

师:打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4人小组一起研究名家眼中的月色。

(1)默读《月夜》《月迹》《海上升明月》等几篇美文,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月色的时候用到了什么好方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组长整理发言。

(3)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小组的发现。

小组1:我们组关注的是《月夜》这篇文章。月夜这篇文章只有一个人物,就是“我”。通过单个人物来写月夜可以写出它的宁静,让文章可以有很多作者独特的思考。

师:一个赏月跟咱们课文里那样,两个人聊着天赏月有什么不一样?

生:两个或者多个人,在一起会有交流讨论。

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呈现,就像课文里“我”和小外甥一起赛诗、一起幻想。

小组2:我们组还想到,关于月亮的幻想可以是一些关于思念、团圆的,也可能会想到一些挫折或者是美好的事。

师:正如苏轼的那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2.建构思考

最近两年群文阅读在我国悄然兴起。简单看来,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借鉴群文阅读的思想,其实,在指导习作的时候,借鉴同主题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挖掘写作方法、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们博取众长。

以课文为例。《望月》一文从人物来看,主要是“我”和小外甥,通过人物的对话引出赛诗和幻想两个主要情节,月亮的描写在文中集中出现在开头的第二小节,起到烘托意境的作用,让人走进文本便生出一种月的神秘感。如果仅仅以课文为例,实在是给孩子们套上了一个金箍,写作起来总会放不开手脚。因此结合《拓展阅读》中的同主题文章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在比较中发现了“月”的主题框架下,作品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甚至是月的变化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书眼中之月,绘心中之情,孩子们的笔下的“月”更亮了。

参考文献:

[1]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3]温儒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上一篇:探析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浅谈中专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