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楹联的教育功能

时间:2022-06-01 09:06:55

宗祠楹联的教育功能

祠,又称祠堂、祠屋等,是祭祀祖宗和先贤的庙堂,全国各地建有不同祭祀对象的祠堂,著名者如太原晋祠,成都、南阳的武侯祠,开封的包公祠等。杜甫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所写就是成都武侯祠,属于祭祀先贤的祠堂。祠堂都有楹联。楹是厅堂前面的柱子,楹联就是刻在柱子上或者刻在木板上挂在柱子上、贴在柱子上的对联。好的楹联不但给古建筑增色,而且能给人以启迪。清末赵藩所撰成都武侯祠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深受的推崇,“”初期张国华到任职时,就要张到武候祠学习这副名联。

宗祠,又叫祠堂、家祠、宗庙、祖庙、家庙等。宗祠是祭祀祖宗的庙堂,是族人追本溯源的情结所在。每个家族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都很重视宗祠的修建。收族敬宗,慎终追远,序昭穆,别长幼,联谊宗亲,莫过于族谱;春秋祭享,以安祖宗之魂,以慰子孙之思,莫过于宗祠。子孙到此,面对列祖列宗,既尽收族敬宗之心,又收遵守族规、和睦相处、老少有序之效。今天更成为联结海峡两岸、海外华裔、炎黄子孙的重要情感纽带。

唐代以前除了皇家建有家庙外,没有人敢建宗庙,公卿大臣多在墓地祭祀。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皇敕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此后民间才建宗祠并称宗祠为家庙。无论是宗祠还是家庙,都是族人祭祀先人的地方。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名门望族祠堂的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修家谱、建祠堂基本停止,原有的祠堂或成了民宅,或成公有房屋作为基层政权的办公地点,成为民房的大部分被扒掉了。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此后才有各地编修(续修)家谱,重修、重建祠堂之举。

不论大片建筑的宗祠、总祠,还是仅有一座房屋的支祠,一般都有楹联,而这些楹联一般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于一身,既具观赏价值又具有对族人的教育功能,因而受到重视并得以传承。“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几乎是全国各地宗祠比较通用的楹联。

宗祠楹联一般为下列几项内容。

一是记述祖上名人所立功业,以此教育子孙维护祖宗的声誉,为国家的统一强盛尽心尽力。大埔郭氏宗祠楹联:“奋迹在盛唐,社稷由之再造,纲目贯以千年,师表大臣,早共知牙笏盈床,簪缨奕叶;从王来季宋,兄弟分居两都,香火同祀一庙,英灵河岳,看不尽茶山高峙,印水长流。”此上联“社稷再造”“师表大臣”,指唐代郭子仪在平定安禄山叛乱时立下大功,肃宗封其为汾阳王,代宗赐铁卷、图形凌烟阁,唐德宗更是仿效周武王尊重姜子牙的故事,赐号“尚父”。“牙笏盈床,簪缨奕叶”,是一个典故,史载郭子仪有“八子七婿、诸孙数十”“皆贵显朝廷”。郭子仪六十大寿时,子孙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都有笏板,拜寿时笏板放满了床头。宋以后“满床笏”被写入戏曲、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兰州颜氏家祠楹联:“德行传家,稽延年挥笔、师古著经,万叶文章相续;彝伦训世,溯桥梓成仁、_篪死节,千秋俎豆常新。”上联颜延年,南朝宋诗人;颜师古,唐代经学家,二人分别在中国文学史和经学史上都有建树。“_篪”代指兄弟,这里指唐代大臣颜杲卿、颜真卿,二人都是颜师古五世孙,颜杲卿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所杀,颜真卿则死于叛贼李希烈之手,两人死得都非常壮烈。颜氏家祠楹联把其族上名人颜真卿等写语,具有告诫后人勤读诗书为国尽忠的意思。

宜兴路氏宗祠楹联:“近汶上,远内黄,气钟玉女铜峰从此奠安宏衍绪;汉将军,唐宰相,书读缓刑尚德只期忠厚永传家。”汉代临淮太守路温舒,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帝善其言。路岩是唐懿宗宰相、路隋是唐文宗时宰相,两人在新、旧“唐书”中均有传。“只期忠厚永传家”,表达了对族人的殷切期望:不求朝内为官,但求忠厚做人。

二是在楹联中嵌入家族迁徙路线,告诫子孙不忘根本。宜兴程氏祠堂楹联:“自休父得姓以来,与伊川、明道并振家声,一样门楣匹纯正;从新安迁居到此,于阳羡、宜兴大开祠宇,千秋福祚逮云i。”伊川、明道,指宋学家程颐、程颢,河南洛阳人,二程是告诉宜兴程氏他们的祖根在中原。“云i”,指远孙,按《尔雅・释亲》,i为八世孙、云为九世孙,“千秋福祚逮云i”是说世代虽然已经很久远了,但春秋祭祀既可让先人享受烟火,也可让祖宗护佑后裔平安发达。

全椒薛氏宗祠楹联:“吾先人由西蜀来兹,启十七世门楣,只耕读相传,敢远引皇族奚仲;予小子自古杭罢郡,承五百年堂构,欲本枝勿替,常勉为善士居州。”此联既阐明了该家族迁居路线,又告诫子孙要耕读传家,与邻里为善。

三是收族敬宗之联。公安牟氏宗祠楹联:“阅元明以成序,别派分支,已立二十一世;合齐蜀而同宗,敦诗说礼,至今五百余年。”上联典指本支牟氏的发展情况,下联指本支牟氏的迁徙过程、分布概况,以便后裔收族敬宗。

四是以耕读传家。要保持清白家风,不能做违法之事。萍乡文氏宗祠楹联:“历周秦汉晋唐宋元明以来,无一人肯辱青史;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此八者足振家声。”周秦以来千余年历史族上“无一人肯辱青史”,确实值得骄傲;之所以能够做到清白传家,正是因为“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鞭策着族人的行为使其不敢越轨,这样的族规既有利于宗族的团结也有利于邻里和睦社会稳定。

萍乡易氏宗祠楹联:“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说几句;书能益智,教儿孙多读两行。”告诫儿孙谨言慎行,读书启智。

太原王氏宗祠楹联:“古有世德臣,惟尔后贤,当食积善厚施之报;我是人伦鉴,庶几今日,复见凌霄耸壑之才。”告诫族人要广积善缘,同时期望后代有凌霄之才。

萍乡杨氏宗祠楹联:“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成家二字勤于俭,上联正是此意;耕读传家是第一要务,要子孙谨记。

大冶陈氏宗祠楹联:“同居五百年,人间第一;族萃三千口,天下无双。”据传这是宋仁宗赵桢为义门陈题写的对联。832年,江右陈旺在德安县太平乡置业,到唐僖宗时后裔已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到宋仁宗时义门陈已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人丁3900余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的家族,成为古代社会家族和睦相处的典范。“义门陈”“义门郑”不但有许多宗祠楹联,而且作为家族史的佳话广为流传。

剑川赵氏宗祠楹联:“读书力穑治家,贻后世典型,当件件自己身做起;尊祖敬宗睦族,体前人心志,须时时从一本想来。”“以忠孝任恕传家,无大盛亦无大衰,先世之贻\远矣;于困苦艰难行善,有厚德必有厚福,后人之继述勉旃。”这两副楹联都是清末赵藩所撰,虽然文字直白,但寓意深刻,值得品味。

五是炫耀宗祠建在风水宝地,其目的是要子孙保护自然。桃江詹氏宗祠楹联:“一水朝宗,月夜湖光八百;群山顾祖,云开岳色三千。”这样的楹联还有很多。

大多数宗祠楹联集内容、书法、雕刻、油漆等艺术于一身,既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深刻的内涵需要慢慢品味,其自身价值值得保护,文化价值亦值得挖掘。

上一篇:有教无类的智慧 下一篇:小学高段语文预习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