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徐氏宗祠彩画研究

时间:2022-10-09 04:52:44

宜兴徐氏宗祠彩画研究

摘要:徐氏宗祠是由明朝宰相徐溥在故乡宜兴修建的家族祠堂。历经朝代变迁,岁月侵蚀,祠堂部分建筑已无存,剩余两进古建筑也岌岌可危,部分木结构已缺失,内部彩画油漆已开始剥落,但仍有一些彩画纹饰清晰可辨,在此之际,将其进行绘制研究,对江南彩画有所增益。

关键字:徐氏宗祠 古建筑 彩画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徐氏宗祠概况

徐氏宗祠又称‘徐太师家庙’,是明代三朝元老徐溥告老还乡之后修建的家族祠堂,坐北朝南,原貌为面宽3间,五进,共15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2米,进深五架11.05米,硬山顶,石圆柱,其梁枋上均有彩绘,现粉饰有红色油漆,原彩画被遮盖。第三进为正厅,因梁柱为楠木,又称楠木花厅。该厅面阔三间17.65米,进深七架14.8米,歇山顶,其梁架结构保持明代始建时的原貌。厅内梁柱枋椽上均有彩绘保存相对完好。

二、徐氏宗祠彩画的形制与纹饰

徐氏宗祠彩画属于典型苏式彩画,由图案和绘画两部分组成,两者交替运用,构图灵活,精致丰富。主要表现在柱体、檩条、梁、枋、垫板、山墙之上,多为寓意美好吉庆的图案为主。

1、正堂柱体彩画

整个楠木花厅共有柱体18根,明间8根楠木柱,其余10根石柱,直径均约40cm,将此厅分为3间。柱体通身绘以“S”型攀沿上升的“牡丹花”缠枝纹,无水平界线分割上中下,黄底绿花黑勾边,在繁琐中体现着节奏和秩序。由于岁月的冲刷,现只有柱体上端纹饰可辨,其余处都已露出木胎或是石材本色。

2、主体结构彩画

主体檩、梁结构以南北纵轴线分开,左右对称,轴线越中间向上等级越高。

檩条、垫板、枋纹饰共有21组,明间7组,次间14组,东西次间彩画相同。明间南北上、下金枋、上、下金垫板,西次间的下金枋(南)、东次间的上下金枋与垫板(南)均已缺失,所以完整的纹饰图案剩余14组,其中明间3组保存完好。

檩、垫板、枋组合的建筑彩画,画幅通常较大,内容颇丰。徐氏宗祠明间最上一组脊檩、脊垫板、脊枋,图案为复合型,三者之间无图案的过渡与连接。脊檩枋心彩画约占整根檩条1/2面积,图为一串“三枚系带铜钱纹”,通过“菱形交织线”连接两头宝珠火焰纹;找头部分为“14瓣宝相花和蔓草纹”组合;箍头部分为“如意头”纹,非官式“回字”纹和“万字”纹,极具江南风格。檩垫板构图是连续图案满铺的方式,该处为“宝相花蔓草纹”连续纹样,类缠枝式样。脊枋除两端箍头与脊檩一致以外,枋心部分图案为“蝙蝠祥云图案”,显得活泼与自由。枋心底部正对抬头的视野,遂也必须装饰,用单色简易勾勒了“连续蔓草莲花纹”形制。

明间南北上金枋、上金垫板已遗失,只剩上金檩,但从图案可看出,原檩、枋、垫板彩画为一组整体。金檩中部约1/3面积为枋心,“系包袱”形制,如展开此“包袱”,则一块芯为 “六出龟纹图案”,“三角双钥匙头图案”圈边的织锦。枋心中间部分还有三个类似“宝珠火焰纹”图案,但漆迹斑驳,已无法正常辨识。檩条枋心以外图案是“宝相花蔓草纹”组合图案,穿插“莲花纹”。这块上金檩上有箍头,但纹饰也不可辨。同样形式的彩画在檐檩上也有体现,但包袱锦只能辨认“方头双钥匙头“图案圈边,中心内容只剩“白活”底子。

南北次间的彩绘对称一致,选择西次间的上金檩、垫板、枋进行分析。檩条与垫板正面图案连于一体,中间枋心类似梯形,构图类似“系袱子”形制,内容为“仙鹤祥云图案”找头部分是“宝相花蔓草纹”,因处于荫处,所以图案色泽保存良好,可以辨出内部黄、红两卷瓣形,蓝色尖齿状围瓣,此处无箍头。上金枋的彩画内容与上部无连接,自成一副构图,有枋心,有找头,无箍头。枋心周围有枋心线和岔口线。该处檩、枋、垫板反面只是枋心内容不同,为“满画祥云图案”,其余一致。

江南古建一般很少超过四椽,故梁架所占面积大而广,较易入人视野,所以梁架多为重点装饰对象。徐氏宗祠梁架彩绘都是整根绘制,三架梁、五架梁、包头梁的形制和纹饰都有不相同。

三架梁南北纵向摆置,承托南北上金檩条,周身满画“宝相花蔓草纹”,有如意形箍头,但该处绘制宝相花有14瓣、12瓣、7瓣三种,大小错落有致,穿插组合。五架梁承托南北下金檩条,跨度较长,7米有余。枋心占1/2,“系袱子”形制,图案类 “六出锁子”纹,其余部分同上绘制。抱头梁为屋檐挑出,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衔接作用。枋心所饰形制为“搭袱子”,满画“缠枝纹”。

3、山墙部位彩画

该古建筑山墙同样也进行了绘制,主要有“九瓣宝相花蔓草纹”组合图案;由“祥云”、“仙鹤”、“寿桃”组合而成的“灵仙祝寿”图;以及山墙部位五架梁与随梁枋之间的“蝙蝠祥云图”。

三、徐氏宗祠彩绘的文化内涵

苏式彩画的主题大都具有寓意,不论图案还是绘画,均多方面着眼于立意,以取喜庆、吉祥之意。

1、柱体彩画分析

缠枝纹理是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其极具表现力与包容性,它构成形式多彩,寓意丰富,在明代时期很是流行。牡丹花多为富贵为主题,深受上流阶级的喜爱,这点也符合徐溥的身份。徐氏宗祠楠木厅立柱通身盘沿“牡丹缠枝纹”,使人联想到了富裕、充足的美好意境,暗含其对盛世中的繁荣昌盛、富贵荣华得以延续的渴望。

2、檩条图案分析

(1)铜钱外圆内方的形制最为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财富的向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钱’与‘前’同音,与其他图案配合取‘财在眼前’、‘福在眼前’、‘喜在眼前’等寓意。铜钱纹分单钱纹、双钱、三钱――十钱、多钱等,寓意也深刻,分别有一本万利、二人同心、连中三元……”[1]P111徐氏家族亦是宜兴望族之一,曾出举人徐鉴、进士徐致,三朝元老徐溥乃明朝贤相之一,此处脊檩条彩画为“三枚系带铜钱纹”, 正喻意徐氏家族“中三元”之事。

(2)“宝珠火焰纹”则是佛教早期摩尼宝珠演化而来,又做意珠、如意珠之解,一般与佛德相联系,喻意能如自己意愿,除病、去苦等功德。徐溥年老眼瞎,在此曾有义田义渡之举,此纹用于徐氏宗祠有所映照。

(3)宝相花纹研究认定起源于唐代,最初借鉴荷花样式,逐渐吸纳牡丹、芍药和蔷薇等花瓣层叠的特征,后续引入忍冬、蔓草这种连绵不绝的吉祥内涵,取它们的长处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雍容华贵的花形纹样和活泼饱满的构图形式。“宝相花蔓草纹”以其形式告知人们吉祥富贵、幸福圆满、连绵万代的象征意义。

(4)该古建筑最为江南特色的彩画纹饰莫过于“包袱锦”的出现。花色以模仿丝绸包袱为特色。 “包袱锦”的形制一般有“系袱子”、“搭袱子”、“直袱子”、“叠袱子”四种,前两者运用较多,分别表现在五架梁和抱头梁上。据《营造法式》记录,包袱锦纹样有:“锁子”、“联环”、“玛瑙”、“叠环”、“方环”、“龟纹”等,根据单个纹样的边数,又分为“四出”和“六出”。研究建筑彩画专家马瑞田研究常熟彩衣堂画的各类锦纹有二十余种,却无一种与《营造法式》中描绘的完全相同。同样,在徐氏宗祠的包袱锦纹中,也没有完全一样的。这足以证明江南工匠创造能力非同一般。在徐氏宗祠的包袱锦纹中有“六出龟纹”、“六出锁子纹”、“满画缠枝纹”等等。

(5)在山墙上还有多出具象彩画,画面中出现了“仙鹤”、“寿桃”、“祥云”、“蝙蝠”,分别涵有“灵仙祝寿”、“祥瑞多福”的寓意。

四、小结

江南彩画多以枋心为主,找头、箍头为辅,彩画都富含着吉祥美好寓意。徐氏宗祠彩画虽不及苏州多处古迹彩画来的丰富精致,但作为苏式彩画研究可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有对比参照之作用,对图案花纹断代有一定的帮助。徐氏宗祠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有多处自然分化和人为破坏,对其重视保护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吴红梅.黄学军.武汉近代建筑装饰中的中国传统纹样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3 p111

[2].李诫.营造法式.[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边精一.中国古建筑尤其彩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移动通信中的密钥管理分析 下一篇:移动通信网络室内覆盖建设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