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不良习惯及对策

时间:2022-06-01 08:14:34

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不良习惯及对策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自然成为“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教科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并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它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反映了作为科学的数学的特点,又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识、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是用已有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来理解数学语言、符号、图表,领会数学文化的心理过程.

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在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读者必须感知所读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依据数学原理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语言特点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一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并且勤思多想.

二、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常见的不良习惯

目前阅读在数学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经常出现教师脱离书本讲课,学生完全不看书本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前的阅读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效率,但是效果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来不阅读书本,即使看书也不知道要看哪些内容.不少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即解题学习,即使在新授课时没有听懂,只要习题课中学会了解题方法和步骤就可以了.尤其是在导学案教学中,不少学生拿到学案就开始做题,不懂的地方才翻书找相应的定理、公式或例题,只是学会了模仿,使得数学的教学变成了为解决某一类习题的教学.

为了寻找知识点而阅读.不少学生喜欢将书本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作上记号,这本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阅读初始首先寻找这些知识点(一般为彩色字),马上用笔作好记号,但是却并没有阅读其内容,也没有理解其意义就结束这部分的阅读开始做题,需要使用时再翻书.这种习惯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弱化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联.

阅读却没有记住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一些学生遇到定理和公式部分的内容时,认真地阅读每一步的推导,但是之后没有去理解、记忆这些内容,等到做题需要这部分知识时才重新翻书寻找.更有学生在考试之前才开始记忆定理和公式.

阅读过程缺乏思考.不少学生认为课前阅读即“看”,只要看懂书本上的知识点即可.有些学生经常觉得能很轻松地听懂老师讲课,能很轻松地看懂答案的方法,但是自己不会解题,这主要因为缺乏思考的阅读只停留在机械、乏味、毫无意义中.

忽视“边边角角”的阅读.主要有教材中的思考、探究、读一读、想一想等,其主要作用是对于概念内涵的拓宽和加深,对定理公式的变形,对例题的思考和拓展,学生对于所学习内容是否掌握好关键在于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学生阅读中不良习惯的外部原因

虽然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不断地学习阅读,但是进入高中,学生在阅读教材上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以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外部因素:

初高中教材的区别.相对于中考,初中教材显得比较难,有些学生在学习新教材时书本上的例题都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在经过初三的专题训练之后,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阅读能力却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相对于高考,高中的教材显得比较简单,不少书本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只能相当于高考中低档题的难度,学生需要突破教材上已有知识点的束缚,更深层次地思考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缺乏合理的阅读时间.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重在理解领会.教材中繁多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和图形语言让学生很难集中精神,也缺乏老师在旁的指导和建议,但课堂阅读时间如果太长会影响教学进度,太短则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缺乏及时的反馈.通过阅读对即将学习知识的理解达到什么水平?老师在之后的讲解中需要提点哪些内容?对于阅读的效果很少有及时有效的评价,有些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掌握得很好,有些内容需要老师稍作说明,有些内容则需要老师细致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结论.若缺乏及时的反馈信息,就会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过程,学生也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

四、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具体做法

学生阅读教材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而且部分学生还不能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数学阅读更是无从下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初始阶段,应以教师的导读和示范性阅读为主,而后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要求,扩大学生参与阅读的比重,不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强化语言的训练

数学有其特殊的几种语言,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灵活转化以及它们与日常用语之间的转化是数学阅读能力中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1)清晰、完整地表述;(2)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3)表达准确无误;(4)灵活转化数学语言.

第二阶段:读写结合阶段

学生开始参与阅读之后,在初期往往容易出现一目十行且读而不知其意的情况,如果没有与阅读相对应的反馈评价,那么阅读只会流于形式.如以习题形式存在的小测,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于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情况,也可以检测学生对于简单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三阶段:兴趣养成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阅读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对所读材料的思考;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使得学生肯定自己的阅读效果;通过学生复述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形成学生的个人见解;通过阅读数学史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四阶段:从“被动式阅读”到“主动式阅读”阶段

根据阅读心理机制,数学阅读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被动式阅读即通过视觉搜索信息、接收信息,通过思维加工信息,最终理解、接受信息的阅读.主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运用归纳推理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概括方法等,不断对所读内容加工,得出相符的结论,而后再通过与课文中给出的结论相对照,加以修改,获取知识的阅读.

总之,数学的阅读需要从粗读到复读到精读的反复过程,在课堂上创设主动阅读的氛围,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崔克忍.中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关于两个整数乘法几何简便算法的研究 下一篇:数学课堂别忘了数学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