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区生态恢复的探讨

时间:2022-06-01 06:53:26

宁夏生态移民区生态恢复的探讨

摘要: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移民区生态恢复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

关键词:移民区;生态修复;建议

1 生态移民的背景

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宁夏是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扶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近84万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海原县自1989年以来,先后通过吊庄移民、红寺堡灌区移民、自发移民,累计搬迁移民5.5万人,在改善群众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依靠传统的扶贫方式,投入成本大,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采取生态移民,能挖掘发展潜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宁夏计划移民35万。

2 实施生态移民的意义

2.1 生态移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以海原县为例,30%以上人口至今散居于偏、远、穷、灾地区,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自我发展的基础条件非常差,常年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局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降低人口密度,减轻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将是长远解决人与自然突出矛盾的根本措施。

2.2 生态移民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

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腹地,是宁夏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退人还山”,减少人为对植被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设生态修复县,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3 生态移民避免地质灾害威胁

这一情况最为严重的是海原县,1920年大地震形成了许多地质断层、滑坡带,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全区地震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现已查明地质灾害点39处,涉及13个乡镇、39个自然村、1569户7716人。近年来,地质次生灾害频繁发生,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实施生态移民,既可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可消除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减轻对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破坏。

2.4 生态移民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宁夏确定的生态移民区,农户居住分散,如就地解决交通、饮水、用电、通信等问题,不仅人均投资额高,工程施工难度大,而且建成后的适用范围小,发挥效益低,是一种典型的不经济投资行为。这些地区的群众,受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制约,生活极端困苦,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率极高,落实整村推进政策难度相当大。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既可减少返贫人口、巩固扶贫成果,又能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益。

2.5 生态移民能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

南部山区是宁夏回族聚居区,其中泾源、西吉、同心、海原县的回族人口都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相对封闭,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宁夏移民搬迁的对象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也促进了搬迁群众与当地群众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在共同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中,加强了融洽和增进民族感情,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维护了社会政治的稳定。

2.6 生态移民有效地实现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宁夏生态移民扶贫重点开发区,狠抓硬件建设、软件管理和移民安置,共同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教育事业,近年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中考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市前列,高考上线率逐年提高,2010年“两基”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县、乡、村3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实现了村村建有卫生室;5大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全面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参合率、参保率分别达到93%和80%以上。

2.7 生态移民有力保护和改善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是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之一,生态移民区在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同时,要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抓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建设。移民搬迁后,能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移民迁出后,原有的土地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迁出区近466666.67hm2土地用于恢复生态,进行退耕还林和围栏封育,既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可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实现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另一方面迁出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将减少,大大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使原有的林地、草地得到很好的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3 现状

南部山区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仅有5.3%的人口通水、通电、通路;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

就拿海原县来说,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部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6463km2,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改善这一地区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事关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县委、政府始终把这一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促进全县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将移民工作,作为解决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

宁夏用5年时间,投资30多亿元,将35万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近水、近路、靠城的区域。十二五期间,海原县对全县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79个行政村、201个自然村、1.28万户5.56万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移民后将有46666.67hm2的土地空间可进行生态恢复。

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可为移民群众奠定脱贫致富的基础。

4 移民区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

4.1 水土流失严重

大多处于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区,例如,海原县2011~2012年搬迁的村庄,67%处于沟壑区,由于交通不便,生活燃料缺乏,靠山吃山,因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日趋加剧。

4.2 坡耕地面积较大

移民区遗留的土地,大部分是坡耕地,据对海原县22个移民村调查,移民后总面积13266.67 hm2、耕地7466.67hm2、占总面积56.3%、坡耕地7200 hm2、占耕地面积的96.4%。

4.3 四旁树急需保护

移民区留有大量的四旁树,人为破坏较为严重。

4.4 搬迁不彻底

移民区居住的城市户人口,2008年分出的子户人口没有搬迁,造成搬迁不彻底,给今后的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4.5 平缓地大量种草

移民迁出区村集体、周边村民已经开始大量人工种草,短期效益较好,但不利于长期生态修复。

4.6 土地权属不明

移民后土地管理粗放,权属不明。

5 建议及对策

5.1 移民后土地应全部划为国有

靠近国有林场的划归国有林场管理,封山造林;大面积连片区应成立新的国有林场,进行封山造林;面积较小,不靠国有林场的,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封造,交由乡村管理。

5.2 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

移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六盘山地区,包括海原县的月亮山区,以封为主,条件好的耕地要加大生长较快的乔木如落叶松、桦树的造林比重,提高恢复速度。平缓有水源区要多育苗。海原、同心以北对坡耕地因没有封育条件,要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因干旱少雨,应以宁条为主。荒山先封育,等有条件再实施人工造林。

5.3 加大移民区现有的林木资源管护

要对移民区现有林木要加大保护力度,四旁树要登记造册,确定专人管护。对已退耕还林地,要在退耕补助款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现金,雇佣护林员专职管护。

5.4 移民搬迁要彻底

要出台政策,对移民区居住的城市户人口,2008年分出的子户人口,没有搬迁的,出台政策妥善解决,让他们尽快搬迁。否则,一是不利于整体生态恢复,二是怕若干年后,又是一个贫困村,要对移民村断电、断水,庄园统一铲平。

5.5 少种草多栽树

种草不失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但对生态移民区来说,种草就要利用,利用就要有人,有人就得有农户,岂不又是新一轮人口入住与生态破坏,建议少种草多栽树,封山保护。

5.6 多方筹集资金

生态移民区生态恢复面积大,需要大量资金,而国家生态建设资金多为财政补助,建议区、县将生态恢复缺口资金纳入当年财政支出预算。另外,可通过招商引资,兴办林场,对一些零散移民区可承包生态恢复,产权长期不变等形式,通过多方筹集,解决生态恢复资金短缺问题。

上一篇:浅述水泥的基本性能及相应的检测方法 下一篇:普通小景变两种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