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06-01 02:10:31

试论“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近年来,素质教育在“90后”身上初显成效,但仍存在不完善的

地方。新时期针对“90后”大学生,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树立整体意识,从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实施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实施模式

“90后”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余嘉(1978-),女,江西奉新人,上海电力学院团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关系及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上海200090)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09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

果。(项目编号:09YS35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55-02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

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作为素质教育理念

的教育对象,“90后”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素质。但同时,我

们也认识到目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乐观,突出表现

为:教育观念落后、学校教育及传统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教育

总体水平仍偏低、体系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

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有一些地方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方式有待改

进。为此,对“90后”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我们要从实施主体、

实施客体、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实施主体研究——教师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

主体即教师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

用来看,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

低。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

质。教师要从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

者、咨询者,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学校、社

会、家庭间的协调者、沟通者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

是道德的引路人,又是品行的示范者。其自身的思维方式、行为

规范、生活需求和价值取向等内在的品行修养直接影响着人才

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不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人,还要

用自己的品格陶冶人,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研究表

明,

大学生中部分人存在道德品质缺失、对人冷漠

“90后”浮躁、

等特点,因此教导此类大学生的教师师德建设变得尤其重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越来越受到

关注与重视。传统教育往往将教师的素质聚焦于专业知识与

技能的高低。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

素养之外,还必须加强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及创新素质的培养与

提升。

高校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素养是指教师从事专业教学活动所

应具备的学科文化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优秀高校教师除

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传授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的能

力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博学多才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努力成为“双师型”或“多师型”教师,成为“专才”和“全才”的统

一体。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

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包括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乐观向上的情

绪,努力进取的健康个性,幽默风趣、有活力、有个人魅力,善于

与学生交流并给以指导性的建议,愿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能正

确对待学生和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挫折、机遇与挑战等。

二、实施客体研究——学生

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客体,

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

“90后”

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需求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及自我修

养。“90后”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教育基础及环境,但也有许

多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不完全清楚,因而缺乏参与意

识。此外,大学生求知欲不浓、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视野狭窄,大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

等,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90

后”大学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要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

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自觉树立自学意识、目标意识、创

新意识;培养理解能力、组织能力、“90

判断能力、实干能力等。

后”大学生必须树立自学意识,要充分意识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

阔天地,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

的是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思路。除了自学专业知识外,也要

加强思想理论及跨专业知识的自学,同时要在各种校园文化及

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各类技能。大学四

年中,“90后”大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包括近期目标、长期目

标;学习目标、工作目标等。

大学生要自觉地

生活目标、“90后”

培养良好的理解、沟通能力,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一意孤行或刚

愎自用是难以获得成功的。同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确

定因素比比皆是,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

力,处事不惊;同时也要能够审时度势,灵活把握各种原则与规

定。

大学生涉世不深,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这

“90后”阅历尚浅,

方面的能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未来作为可能的领导

者或项目负责人,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也是开展各项工作,取得

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90后”大学生在学校中就要培养组

织、协调能力,不仅要协调好本人和同学、老师的关系,有时还要

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协调好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甚至是与

校领导及学校各行政部门的关系。

在不断开放、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受

到多种影响和冲击,学生的信仰、价值观不再单纯,某些“90后”

大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名利,轻服务意识。绝大部

分“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被长辈甚至更多的

家人关爱和溺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

大学生习惯从

“90后”

家庭与社会中索取,普遍缺乏实干精神及实际服务能力。针对

上述劣势,“90后”大学生应努力培养服务意识,提高实干能力、

服务能力。

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与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既强调专业知识的获

取,也注重思想道德、人文、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

教学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实施素质

教育也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学生

工作中学生处于被管理者的格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这将

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这一工作理念,首先

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校各部门的管理观念转变为服务观念。

学生管理部门扮演的不是管理学生的角色,而是为学生服务的

角色。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其次在依

法治校的前提下,维护学生的权益。一方面明确学生享有的权

利与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序正当、合

法,处分恰当,并给予学生陈述、申诉的权利与时间;再次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学生不仅仅是管理的对

象,也可以成为管理者。通过角色的转换,加强学生的自我管

理、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开展活

动,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提升自身素质。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

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实事要闻,可以

实时与他人沟通,可以查寻各个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但是网

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带

来了消极的影响,轻则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与

生活;重则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走向犯罪。因此,高

校有责任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控制网络的消极影响,利用网络

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阵地。首先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构建双向、

多向的互动式学习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的、限制

师生创新精神开发和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培养教师和

学生双方的创造性思维,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逐

步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教学新格局转变;其

次,利用网络信息更新快速、实效的特点,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网

络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发

交互式的网络思维,培养大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开拓

的创新意识;最后利用互联网资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信息环

境,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过滤和抗干扰能力,并自觉将

这能力运用到专业知识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中,从而提高

自学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开展社会实践检验素质教育成效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社会实践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

的重要手段。各高校都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支

农、支教、支医、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

动。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同时

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人文

关怀意识。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也是他们

走出校门,离开家长、老师的庇护认识社会的重要平台,是检验

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参照系。

新时期,针对“90后”大学生动手能力弱、受挫能力差、缺乏

沟通、协作意识、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

践活动,积极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并制

定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除利用寒、暑假

组织大型实践活动外,高校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开展志愿服

务、扶贫帮困、社区服务等短期的小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除组

织团队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外,也要鼓励学生以个体形式进行

社会实践。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高校要加强监控与引

导。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造成学生为了实践而实践的局面。

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要为学生配备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俱佳

的指导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对于教育实践活动过程、质量、效果进行的检测

与评定。传统教育的评价基本上是分数评价,单纯以学生分数

的高低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考评学生与学校的标准,这无疑是

一种片面的评价,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的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既注重教育工作评价也注重学生素质评价,实现评

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广泛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结果激

励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

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评价标准必然多元化,

针对不同评价个体、不同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标准。从学校角

度而言,每个学校受其办学历史、发展规模的影响,必然在办学

理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用同一套标准

来评价这些学校办学水平或教育水平的高低显然有失偏颇。而

且此种标准下也难免发生学校为了达标盲目改进、急功近利的

情况。因此,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要采取不同的评价

标准。对学生个体而言,受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生活地域等因

素影响,在同一个起点上也会有快慢差距,因此可根据自己发展

需要,确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也能很好地发

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促进被评价对象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通常由校领

导或教育管理部门担任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价

地位。此种模式下,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之间没有互动,缺乏信

息的交流与反馈,评价过程出现的问题难于改善。在素质教育

背景下,要弥补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应扩充评价主体的主成,

变单向评价为双向或多向评价。在高校中,要将过去单纯处于

评价对象的教师与学生也纳入其中,树立人人都是评价主体,也

应该被评价的意识。通过主客体的转换,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

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活动、学生发展个性、校

领导及教育管理部门探索教育理念、模式等。素质教育是一项

系统工程,除高校以外,社会、家庭的影响及意见也很重要。因

此,高校也要通过家访、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家长及社会各界

的意见,为家长及社会组织参与评价提供途径与方法,从而实现

对素质教育成果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

教育活动是人的活动,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

无法判断哪一种评价方法比另一种更好。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

己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

能从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状况,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论。如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考试成绩固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可采取

定量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结合家长对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

反馈、学生处或团委对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及社会实践情况的反

馈等来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却

又容易被忽视的评价方法。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改正错

误,改进措施的手段,要发挥这个手段的重要作用就要依赖评价

结果激励性。传统教育中,评价结果强调的选拔性,主要起到分

层、分流的作用,忽视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而且过多地进行横

向比较往往给评价对象造成更重的精神负担,阻碍了他们的进

一步发展。素质教育中,要逐步淡化横向比较,强调纵向发展,

通过及时肯定评价对象的发展,激励评价对象向着更高的目标

前进。因此,素质教育要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一方面激励优

秀对象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也鼓励相对较弱的对象自我超越,追

求进步,使每一个被评价对象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评价结果

的激励化也有利于评价对象间不断交流、相互借鉴,改进缺陷和

不足,形成良性发展及竞争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邱观建.面向

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6.

[2]胡瑞年,何骏敏.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挑战[J]

“90后”.

中南论坛,2009(1).

[3]农艳春.试论“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工作对策[J].学术争鸣,2009

(3).

[4]李志琴,陶玉强,缪君菲.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湘

潮,2009(6).

[5]姜丽婧.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院学报,2009(9).

上一篇:论后示范时代的专业建设 下一篇:多维度、立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