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31 09:54:26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胚胎质量及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92例因卵巢低反应导致不孕行短方案超促排卵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加用电针干预两个月经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基础内分泌。观察两组患者周期当中获卵数、受精率、妊娠结局等的不同。结果:(1)观察组获卵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观察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卵巢低反应;IVF—ET

据统计,近些年来,不孕不育的患者每年以数十万的速度递增,不孕症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IVF—ET技术的日渐成熟为众多不孕不育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和新的希望,但是在超促排卵的过程当中,大约9%—24%的患者效果不理想,发生卵巢低反应。1983年Garcia等人首次提出了卵巢低反应的概念。现代医学研究对卵巢低反应的定义为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刺激低反应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周期当中窦卵泡数量少,血清中雌二醇峰值低,Gn用量多,周期时间长,优质胚胎数量少和临床妊娠率低。祖国医学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将其归为“不孕”、“月经不调”、“闭经”等范畴。因此,卵巢低反应是助孕技术当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针刺治疗妇科疾病历史悠久,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报道称,针刺治疗可以提高卵细胞质量进而影响IVF—ET的结局。本研究通过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探讨其作用机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门诊病患者,共92例。观察组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6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3.2年;原发性不孕25例,继发性不孕20例。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9.8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3.2年;原发不孕26例,继发不孕21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不孕症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不孕症的诊断标准,婚后一年,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未孕者,称为不孕症。

1.2.2 纳入标准 目前为止对于卵巢低反应尚没有统一的被大家所接受的诊断标准,本研究采用以下标准为纳入标准:①常规的超促排卵方案中,获卵数3500IU。以上标准必须满足①、②及③、④其中之一。

1.2.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不孕症范围的;②卵巢早衰的患者或有其他生殖内分泌疾病者;③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或其他子宫性闭经等器质性病变者;④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或相关拮抗作用的药物难以判断者;⑤男方严重少弱症;⑥患有精神方面疾病而无法合作者;⑦中途不能坚持者。

1.3 分组

1.3.1 治疗组 自月经第5天开始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月经第5天至15天,选择频率2H2,月经第16天至下次月经来潮选择频率100Hz。

1.3.2 对照组 空白对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或百分率(%)表示,采用£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内分泌及窦卵泡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础内分泌水平及窦卵泡的比较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内分泌、窦卵泡数无差异,观察组治疗后窦卵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2 两组临床结局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结局的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观察组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及冷冻胚胎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

卵巢低反应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然而对于其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医学界认为,年龄、受体因素如促性腺激素信号传导障碍、卵巢早衰、环境因素、免疫性病因、损害卵巢功能的各种因素如卵巢手术,盆腔炎症等都会造成卵巢功能丧失。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痰湿、血瘀、。肾虚、肝郁,病机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祖国医学的古籍中虽然没有“卵巢低反应”的概念,但从本病的临床表现如月经不调、稀发、量少、闭经、不孕以及患者的各种生理病理特点,可将其归纳为“不孕”、“月经不调”、“闭经”等范畴,故治疗上应调理冲任,补肾养血。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灸在妇科上的应用可辅助治疗不孕症。针刺可有效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进而影响各种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女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因此本研究选用子宫、命门、肾俞、三阴交、关元为主穴,配用天枢、足三里、血海、腰阳关培本固原、补肾益精、通调气机。诸穴共奏调畅冲任气血胞宫之效。通过临床数据,本研究证明,周期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提高窦卵泡的数目,可显著提高胚胎的质量、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等,应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上一篇: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疗效... 下一篇:抗抗体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