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时间:2022-05-31 08:57:14

浅议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摘 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学校文化逐渐积淀而成的。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功利主义的激进化,学生思想道德的匮乏化,大学精神失落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因此,重新思考大学精神,正视大学精神的缺失,合理塑造大学精神迫在眉睫,它对推动我国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重塑

大学是有精神的,这种精神是获得社会认可的。一提到大学精神,许多人不由自主的会想到哈佛之真理,牛津之博大,清华之严谨,北大之创新等。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漫长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形成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学校文化的标志,被师生义无反顾的继承和发展,不断发扬光大。今天大学精神失落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水平,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程,阻碍了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一、我国大学精神的解读

何为大学精神?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大学精神做了新的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优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大学历久常新的源泉,对于凸显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内容主要包括自由与独立精神、科学与批判精神、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等。

二、我国大学精神缺失的表现

当今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大学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功利主义蔓延高校的每一个角落,大学人思想道德高地失守,我国高校大学精神严重缺失。

1.功利主义的激进化,腐蚀了大学精神

受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功利化思想玷污了大学的精神。贪污之风笼罩着校园,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能在大学里找到,严重腐蚀着大学精神。高校在追求“一流大学”的“一片喧哗”声驱使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片面追求豪华成风,大楼宾馆林立,教育成本剧增,债台高筑。教授做学问信奉金钱主义,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把学术当成是谋求获得金钱与地位的路径,重大基础性研究少有根本的突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无心上课,忙着考证考级。硕士生、博士生留在学校多为混个文凭,增加个人在求职竞争中的砝码。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一些高校在飞速壮大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使原有的大学精神严重迷失。

2.大学人的思想品德已经失守,玷污了大学精神

受社会大环境不良风气影响,大学人的思想道德大打折扣,诚信缺失,创新意识缺乏,严重玷污了现代大学精神。一方面,当代大学人心里承受力脆弱,在面对复杂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工作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产生巨大的心理障碍,甚至走极端。另一方面,大学人的诚信问题受到质疑,诸如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考试作弊、求职履历造假等之风盛行。此外,多数大学人缺乏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完全被动地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

三、我国大学精神的重塑

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就必须有先进的大学精神统帅。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引着大学健康发展。但是,大学精神迷失已成为了高校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走出精神迷失,重塑大学精神。如何重新塑造高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1.深化高校制度建设,发展大学精神

任何大学都不是空中楼阁,都要依托一定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第一,要努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等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其次,强化高校管理力量,建立“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管理模式,规范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抑制行政权力膨胀的非正常现象。

2.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基石,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土壤。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行动去落实大学精神。积极举办能发扬学生个性,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彰显大学精神的科技文化节。第二,培育优良的校风,创建和谐校园。校风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精心耕耘,形成良好的校风氛围。第三,提出具有文化底蕴、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提升大学精神。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对大学精神有标志性的指导作用。好的校训可以凝聚大学精神,如,广西师范大学的“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大学精神

大学是大学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应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人人格的健全,使大学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担当起个人在社会中应有的道义,真正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其一,培育大学人“勤勤恳恳做学问,实实在在做人”的优良品质。这是学术和思想道德的结合,是创新大学精神的必要坏境;其二,大学是大学人的成长沃土,是新思想的发祥地,科技创新的摇篮。创新已成为大学精神气质的重要特征,大学精神代表着学术自由和创新。因此,大学人要有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大学才能永葆独特的魅力,大学精神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精髓,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荡漾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铭刻在全体师生每一个人的心中。如何重塑大学精神,是我国高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高校只有正视现实,对症下药,开拓创新,才能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重新塑造出符合时展需要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洁.试论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2]杨科正.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3]张晶晶.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J].文教资料,2008,(1).

[4]刘守勇.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原因探析[J].天中学刊,2009,(8).

[5]管爱华.论我国大学精神的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7).

作者简介:

李若冰,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采煤对轩岗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电力工程基础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