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31 06:14:05

保险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诚信的主要含义是无欺、守诺、践约。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经营食用的特殊行业,最大诚信是保险经营的基础,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前提,决定着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地认识到:企业竞争将是诚信的竞争,失去了诚信,企业根本无法在商界立足,百目前保险业存在的信用缺失状况已构成了保险业生存发展的“瓶颈”。

保险信用缺失现状及影响

目前,保险业的社会信誉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些地区、一些单位忽视甚至践踏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中的种种失信行为已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有些保险机构在任务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实行“一明一暗两本帐”,帐目数据失真,而且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向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提供假数据、假报表,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套取政绩和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经营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采取“卖单”、“埋单”、“鸳鸯单”等不法手段,向投保人出具假保单,提供假收据,侵吞保费,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制假售假”行为不扼制,不但会损害当前利益,更重要的是造成行业信誉的缺失,为保险业的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埋下严重隐患。

2.违法违纪时有发生。有的保险机构无视财经纪律,不顾三令五申,采取截留、挪用保费,违规使用手续费,虚增赔款金额等隐瞒转移收入、虚列支出的手段私设帐外帐、“小金库”,还有的用于购置营业楼、汽车等帐外资产以及支付招待费等。

3.误导、欺诈客户行为相当严重。随着万能、分红等人身保险和投资保障型财产保险新型产品的上市,个别保险机构和一些保险营销员夸大产品功能,掩盖免责条款内容;回避或者故意隐瞒险种存在的风险;采用“杀熟”的做法诱使亲朋好友投保;售前服务殷勤,售后服务冷淡等等,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广大被保险人的权益,使保险业信誉受到严重损坏。

4.相互诋毁现象呈蔓延之势。表现在有的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唆使个别媒体登载或转载对竞争对手不利的文章;将不利于竞争对手的材料复印后大肆散发;假借记者或他人之手发表文章功击竞争对手;在企业内部贬低其他公司的宣传材料并利用网络散发等,结果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对保险公司的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5.大量非正式机构亟待规范。这些机构,游离于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监督之外,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必须予以彻底规范。

保险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1.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服务和效益是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险业近年来正是依靠这一基础而发展壮大的。但不可否认,确有些公司不转变经营指导思想,只求规模,不顾风险,不讲业务质量,不及时制止和纠正违规犯禁行为。“跑马占地”、“拣到篮子里就是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果任其下去保险公司就没有信誉可言,中国保险业也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2.信用体系不完备,缺少制度规范。权威人士用四层大厦比喻信用体系的建设。第一层,政府通过立法、定规矩,加强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奠定信用大厦的基石,在这方面我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第二层,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该真正起到规范、控制和约束行业信用的重要作用,目前保险信用缺失与行业协会的不发达有很大关系;第三层,信用中介机构。美国的三大信用公司几乎收集了全美所有的信用数据,然后低价出售。发达的信用网络对违规行为有很强的制约,所以,发达国家的诚信不是觉悟高,而是信用制约无处不在;第四层,信用消费者。我国信用消费市场前景很广,但信用消费的观念和习惯还需要培养,这方面保险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3.行业自律不够,约束机制乏力。由于行业之间缺少了解、认识和沟通,从而对对方缺乏信念,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个别的发展到相互诋毁,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另外,保险业中“不规范都吃亏,谁先规范谁先吃亏”的错误思想并没有肃清。信用缺失在于不自律,要构建诚信保险,行业当自律,各家保险机构首先应树立“自己管自己”的思想。

4.营销人员良莠不齐、素质各异。短时期内难以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加入保险业后,很容易出现不规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况且,个别保险公司超越市场发展实际,脱离规模经营的法则,盲目扩张营销队伍,管理跟不上趟,营销队伍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误导、欺诈客户的害群之马,而最终损害了保险业的信誉、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5.保险人信用意识淡漠,诚信责任不强。个别保险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行为失准,为了一己这之利,误导、欺诈消费者,违背了诚信原则,极易引发风险。从表面上看,营销员误导,违背了诚信原则,极易引发风险。从表面上看,营销员误导、欺诈引发的是保险公司和保户的纠纷,或诉讼,或退保,损失的是保险和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但实质上,一旦发生失信于人的个案,而后通过舆论的传播失信于社会,给人以保险公司也不保险的误解,行业的诚信形象受到污损,保险将何以立业,更谈什么发展呢?至于因为失信产生纠纷而影响金融稳定甚至社会稳定,其危害就更为严重了。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维护保险诚信形象的极端重要性。严厉制止和纠正营销误导行为。

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强行业自律,正人先正己。如何规范保险市场、落实诚信原则,一方面要抓好投保人的保险知识教育,提高投保人的保险知识水平,让广大老百姓掌握更多的保险知识,了解自己购买保险产品的功能及可能遇到的风险,明明白白消费,从根本上避免被误导、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则应重视引导保险机构及保险从业人员合规经营,诚实守信,采取“教为先,严为上,法为重”的综合治理措施,构筑诚信保险,让每个保险企业和每个保险从业人员都懂得,诚信不仅是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无形财富,也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无形财富,这种无形财富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一个企业缺少资金,可以借贷,而缺少信用却无法借贷,只能靠自己痛改前非,慢慢恢复信用。否则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

2.加强对保险营销员的管理教育,树立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首先要抓紧保险企业信用“补课”。如果说我国加入WTO后,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补课,需要加强的话,那么企业信用是最需要加强补课的一项内容。WTO是诚信和实力的天地,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用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终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最终将被淘汰出局。当前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信立身,通过灌输各类信息进行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让广大营销员知法、懂法、遵纪、守法,将诚实守信的道德观、价值观贯彻到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大力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形成诚信的制度规范和社会环境。纵观保险市场各种问题的发生,多数与各方缺乏信用有关。因此构建保险市场作用体系已是我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当务之急。按照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定位,保险信用体系的架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就是要着力增强保险及保险企业在社会上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二是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当前第一位的是尽快建立全保险企业资信评估制度。健全这一制度不仅是减少市场摩擦,提高市场透明度,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更是我国保险企业迎接国际竞争的必需。三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督信用。回应市场主体对政府寄托,依赖于个人以及全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目前不管是从经济环境还是从法律环境来看,应该说构建个人信用制度的环境已经具备,其最终建立也将是不远的事情。

要坚持诚信为本,严厉惩戒失信行为,使诚信为本在保险业真正蔚然成风,首要的、最基础的、最管用的是真正在利益导向、利益机制――也就是在最根本的游戏规则上下功夫。一方面使得重诚信、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获利,能够得到好处,也就是使诚信成为有力的竞争手段、获利手段,使“诚者自成”;另一方面必须使做假、行骗的企业和个人无利可得,而且受到惩罚,就是要使失信付出代价,而且要使其成本足够大,使“巧诈不如拙诚”。如果相反,真诚老实者吃亏,虚伪奸诈者得计,导致“逆向选择”,那就不仅骗子横行,有些老实人也可能变坏。

上一篇:企业的E战略研究 下一篇:霸权背后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