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人格的教育之根

时间:2022-05-31 04:26:21

培植人格的教育之根

摘 要: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哲学、历史等相关知识,是古今中外历史和社会文明精华的浓缩。特别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典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立志高远。教师应善于对教材中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元素进行挖掘,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完善,培植人格教育之根。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作用

初中教材中所选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彰显了人性美、人情美,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为学生必修的课文,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开展素质教育,利用古典诗词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人格修养、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古典诗词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培养审美能力

诗歌是作者的情感体验,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以及文学的美学特质,渗透了诗人新颖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思想。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在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法,通过对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挖掘,在对不同的美进行欣赏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得到提升。

古典诗词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和凝练,可发挥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在《天净沙・秋思》里,“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通过凝练的文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形象。似乎是赫然而立一位思乡心重、浪迹天涯的游子,艺术家们拥有着跳跃和沸腾的想象力,往往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句脍炙人口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所描绘的是一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情境,类似于意象画派的意境。湖光山色朦朦胧胧又郁郁葱葱,使人产生一种超然物外又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带给人再创造的余地,又给人充分的联想。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通过诗词所展现的画面,展开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具体的形象。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到美的享受,对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进行领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接受了知识,既提高了想象力,也扩展了思维。学生学会了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欣赏,既提高了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创造能力。

二、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语言的基本属性就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素质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理念。课堂教育是中学生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依托于教材,而古典诗词在语文教材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白居易那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来是描写经过火烧之后,古原上的草依然会在春天发芽,而如今这句诗词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所要诠释的是,进步事物的生命力都是极其旺盛的,尽管经历了残杀和打击,但依然会复苏。这首古诗词的意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启示,当代青少年正应该具备这种顽强的精神。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感触颇深,表达了作者阔达的襟怀及对天下贫困人民的深深的同情和悲悯。所有的这些古典诗词,都蕴含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并渗透了一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当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的现实社会中,依然能洁身自爱,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信仰,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典诗词的学习,还能透过作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内容,真正领会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还能领略作者各种各样的创作风格,如作品中清丽委婉、沉郁顿挫、雄浑豪放的风格,进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那些爱国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为了正义和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使学生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而通过对古典诗词中这些传统文化瑰宝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既陶冶了自我的情操,同时也使自身的人格修养得到提升。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提高了人文素质,并对提升整体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着眼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之根进行培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开展素质教育,利用古典诗词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充分发挥古典诗词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春梅.高中现代诗教学中的文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王海玉.论现代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王俊.中国古代诗文鉴赏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倾情尽力 为民服务 努力开创 下一篇:浅谈教学反思的意义与作用